猴耳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广州故事广州海上丝绸之路起源地黄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是哪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lx_bjzkbdfyy/

地理位置

黄埔村位于珠江出海口的沙洲,北依琶洲塔,南临珠江主水道背靠小山。黄埔古港见证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明清以后,黄埔村逐步发展成为广州对外贸易的外港。黄埔村因水而生,因港而兴,是广州千年商港性格的典型代表。

“黄埔”村的由来黄埔村原来不在黄埔区!!而是在珠江的南边,海珠区!那为什么,又会起名为黄埔村呢?“黄埔”村名来历:传说在古时有一对凤凰飞来这里,从此这里就人丁兴旺,五谷丰登。还有的说,自千年之前北宋嘉佑年间“黄埔”建村以来,“黄埔村”便因黄姓最多而得名;又由于此村位于珠江岸边,而水边地区称“浦”,水中陆地称“洲”,所以村名取作“凤浦”或“凰洲”。今黄埔村口现代牌坊刻着“凰洲”字样,村南牌坊刻有“凤浦”二字。明清年间,大量外国商船经常汇集停泊于附近水域,传说洋人讹读“凤浦”为“黄埔(WHAMPOA)”,“凤浦”被称为“黄埔”。▲黄埔村牌坊

历史由来

黄埔村作为现代黄埔港名称的由来,南宋时期已是“海舶所集之地”,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八年(年)的海鳌塔,就是为外来船舶导航而设,如今仍屹立于珠江河畔。

▲海鳌塔

清康熙二十四年(年),全国设江、浙、闽、粤四海关,粤海关在黄埔村设黄埔挂号口和税馆。乾隆二十二年(年),清廷在全国撤销江、浙、闽三海关,仅保留了粤海关,指定广州为惟一对外贸易口岸。据《黄埔港史》记载,从乾隆二十三年(年)至道光十七年(年)的80年间,停泊在黄埔古港的外国商船共计艘,黄埔古港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中外贸易商船的唯一停泊地。瑞典商船“哥德堡号”在十余年里三次抵达这里,对中瑞早期的贸易起到了重大作用。▲哥德堡号

年2月22日(清乾隆四十九年),“中国皇后”号离开了纽约港,一百五十天后,该船才到了爪哇岛,此岛后来便成为对中国贸易的海上航道的“路标”。这一年的8月下旬,“中国皇后”号终于到了当时作为中国海上门户之一的澳门,在这里取得了一张盖有清廷官印的“中国通行证”,获准进入珠江。在一名中国引水员的带领下,经过一天的航行,抵达广州的黄埔港。于年5月11日回到纽约,往返历时一年又两个月。“中国皇后”号此行的盈利不多,但此次航行却开辟了中美之间的直接关系。因此,此次航行以其特殊的意义,而载入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史册。

▲中国皇后号

棋盘般的格局

村外有8面池塘,面对池塘是宗祠建筑与其后棋盘格局的的民居建筑,村头有四面门坊和榕树,村口有北帝庙、洪圣庙等神祠,村内保存数十条纵横整齐、南北贯通的街巷,呈现出传统“里-坊-街-巷”的格局。

宗祠

在黄埔村邂逅的第一座宗祠,是主山冯氏公祠,是村中现存19座宗祠之一。黄埔村现存的祠堂,是黄埔村所保留的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祠堂风格基本与珠三角祠堂建筑风格和式样一致:青砖砌筑,花岗岩墙裙,风火山墙;正脊上多为灰塑花鸟、博古文饰;中堂台基、石柱、石枋上的石狮子,雕刻风格粗犷;梁架上精雕细刻的花鸟、人物文饰丰富。

▲梁架上的精雕

▲冯氏大宗祠公祠大门紧锁,外墙斑驳,梁上蛛网散布,祠名依稀难辩。没有重修、没有翻新,一任寥落苍凉,反平添古祠的韵味。外檐房梁上的木雕,精致得让人瞠目结舌。村中据称有99个门的一座冯氏宗祠。宗祠的祠名已经没有了,门前的石雕也惨遭毁坏。广州侨乡:侨乡特色兼具“乡村”“都市”侨乡特色黄埔村老广州都知道由广生行生产的“双妹”牌化妆品是个知名的品牌。它是由黄埔村人梁国森和朋友冯福田以及林先生三家创办的。

黄埔村的华侨文化这里除了乡村侨乡文化外,还具有都市侨乡文化的特点,黄埔村移民的目的是多元化的,有经商、有留学、有做工。作为对外贸易港口,黄埔村华侨的视野比较开阔,历史上也先后出现了很多名人。▲双妹化妆品冯肇宪(~),广州市黄埔村人。民国元年()初中毕业,考取了广东黄埔海军学校。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广东舰队工作。年初,冯肇宪在广东江海防司令陈策荐举下,由孙中山亲自委任为永丰舰舰长。孙中山在永丰舰避难的55天中,冯肇宪积极拥护孙中山的主张,并出色地完成了保护孙中山的任务。后来冯肇宪根据孙中山的指示,回广州担任广东海军司令,配合陆军部队彻底平息陈炯明的叛乱。途经香港时,冯突然发病,当时许多同志力劝其留在香港医治,但冯肇宪考虑到孙中山交给他的任务还未完成,毅然抱病返穗开展平叛工作。于年在广州逝世。为了表彰他的护法功勋,孙中山亲笔题写了“劳苦功高”四个大字的条幅,并派专人到广州主持冯肇宪的奠祭仪式。▲冯肇宪“开放、包容、务实、低调的广州人精神,在梁诚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梁诚是何许人也,恐怕很多广州人都不知道,这位生长于海珠区黄埔村的爱国外交家,被称为“清华之父”,在清末国力最为衰弱时,曾任中国驻美国、德国等国公使,凭着卓越的外交智识维护国家民族的权益,争得美国退还庚子赔款的溢款,用于派遣留美学生(清华大学前身是留美预备学校);赎回兴筑粤汉铁路的权益;制止不人道的美国、墨西哥“华工契约”,改写“弱国无外交”的局面。根据不平等的《辛丑条约》规定,美国分得庚子赔款数达万美元。年底,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梁诚承认美国向中国索取“庚子赔款原属过多”。梁诚立即主动要求美国退还超额部分,并多次向当时的罗斯福总统争取。年12月28日,罗斯福发布命令,决定自年1月1日起,按年将款退还中国,用于派遣留美学生,款数共万美元。他也因而被人们称为“清华之父”。▲梁诚黄埔村的非物质文化众多,有“凤浦”传统、北帝诞、舞龙、赛龙舟等。北帝诞北帝诞庙会是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一个融民间信仰、世俗性、群众性、娱乐性为一体的综合性的中国传统文化活动。北帝,又称为玄武、真武等,是道教司水之神。黄埔村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为水泽之乡,因而在民间崇信的诸神中,北帝地位尤为显赫;为防水患及火灾,北帝庙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四百多年历史。历年来的农历三月初三,北帝诞当天舞龙舞风助兴,颇具岭南特色的演出——飘色巡演,亦有黄埔村都举行村中成年男子的“上匾”仪式。北帝庙村中年满40岁以上的男子举行“逢十出一上匾”朝拜仪式。村里凡在40岁以上,年龄尾数为1的男子,都会在当天到北帝庙举行朝拜仪式,把名字刻在同一块牌匾上并高挂在北帝庙内。“上匾”成了黄埔村独具特色的风俗。

▲北帝诞游行

▲舞龙赛龙舟“黄埔好,黄埔美;又有龙船又有戏。先系‘老表’来招景,再叹龙船饭同饼。龙船鼓,响咚咚,龙戴鲜花来吃粽。吃饱粽仔返龙洞,吾好伤害屈原公。”传统的龙舟节是古村中的一大盛事,这种龙舟文化以“起龙”、“采青”、“赛龙”、“酬神”、“藏龙”和“散龙”为主,以斗标(竞赛)、趁景(探访亲友)、吃龙舟饭等方式进行。按黄埔村习俗,每年五月初一、二、三都会出船,出船便要煮龙舟饭送给龙舟手或街坊。传统龙舟手都是男性,女的在家里负责后勤:煮龙船饭即送餐。“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风在这里传承得淋漓尽致。黄埔村内文物古迹众多,包括黄埔古港遗址、古商业街遗址、古祠堂和古民居、古庙神宫、青石板巷与古井等,这些古迹大多建于清代,体现了广府村落的传统的儒家文化,也兼具港口城镇的商贸性格。黄埔古港中里有一些不得不介绍的建筑,有的还保留得很好,而有的因为建筑修葺而没能保留下来。冯佐平故居冯佐平故居位于黄埔村惇慵街10号,俗称“日本楼”,建于民国14年(年)。光绪二十六年(年),冯佐平到日本求学时认识了日本天皇裕仁的侄女,不久结为夫妇。民国13年(年),40岁的冯佐平携妻儿一家4口回黄埔村定居。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广州沦陷后,一股日军来到黄埔村,眼看村民即将大难临头,这时冯佐平的日本妻子取出她的“宝剑”,高举过头,怒视日军。众日军一见,齐齐下跪,然后迅速撤离,从此再也不敢进黄埔村骚扰。附近村庄村民得知日军不敢进黄埔村,便纷纷躲进黄埔村避难。冯佐平夫妇的长子后来也去了日本留学,也娶回一位日本妻子。后在年随父回到黄埔村定居。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以及通婚,也印证了黄埔村村民们开放的精神和包容的情怀。

不过很可惜,现在的冯佐平故居已被拆掉。只有一个介绍牌建在原本旧居前。

▲冯佐平故居日本楼姑婆屋姑婆屋位于黄埔村柳塘大街1号,为清代建筑。此间姑婆屋为古黄埔村姑婆(即终身不嫁的单身妇女)聚居之所。姑婆也称之为“自梳女”,是指古代自行束髻以示终生不嫁的女子,是中国古代女性反抗封建婚俗的方式。中国古代封建礼法压迫女性,不甘受虐的女性互相扶持至终老。古代未婚女子都会梳一条长辫子挂在背后,待出嫁时由母亲或女长辈将辫子挽成一团紧贴在脑后勺,称为发髻。立心不嫁的女子则需要履行一定的仪式来自行束髻,此称为“自梳”。由于传统上养蚕丝之地被视为圣洁之所,男子是不可进入的,因而“姑婆屋”也不准男子进入。这些蚕女互相结盟,滴血为约,永不外嫁;她们结拜为姐妹,亲如夫妇,祸福与共,终生不渝。20世纪3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蚕丝业衰落,这一带的年轻女性听说到南洋打工收入丰厚,遂结伴前往。许多女性在南洋打工多年,也没有谈婚论嫁,到五六十岁时,拜祭天地成为自梳女,因而她们也是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成立,封建制度和习俗被彻底破除,自梳风俗已经式微。到了民国初年,整个中国的丝业崩溃,自梳女无以维生,部分人便去香港当“自梳住家女佣”,即妈姐。▲姑婆屋梁氏宗祠梁氏宗祠现为黄埔古港历史陈列馆,里面收藏了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珍贵文物,有的在省博物馆里还看不到的。设计人员将四散在黄埔古村内的40多件历代建筑材料,如石梁、石柱、石刻等集中在一起,在院落中营造出一个“残垣断壁”的景区,感受到浓郁的历史苍桑。壁画区内,横亘着一幅长31米、高1.5米的大型汉白玉描金壁画。画内描绘了黄埔古港“一港通商”时期万船来埠的繁荣景象,著名的“歌德堡号”、“中国皇后号”等‘都位列其中,堪称经典之作。在这里你可了解到黄埔村的人文历史,了解到黄埔村走出的杰出人才,了解到黄埔古港的昔日辉煌!▲梁氏宗祠-黄埔村历史陈列馆黄埔古港遗址《黄埔港史》记载,从乾隆二十三年(年)至道光十七年(年)的80年间,停泊在黄埔古港的外国商船共计艘。乾隆二十二年(年),闭关自守的清廷撤消了江、浙、闽三海关,保留粤海关,指定广州为唯一对外贸易口岸长达80多年,期间黄埔古港迅速发展,在这里有黄埔税馆、夷务所、买办馆等,外国商船必须在这里报关后由中国的领航员带商船入港,办理卸转货物缴税等手续,然后货物才能进入十三行交易,黄埔村也成为热闹繁华的古城,同时这种氛围自然熏陶了当地人的经商思想。

▲海上丝绸之路改革开放后,黄埔古港由于河道冲击逐渐被荒弃。年7月,黄埔古港遗迹和黄埔村早期建筑被定为广州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黄埔古港遗址地处黄埔涌河畔,河面开阔,对岸的马鞍岗是天然避风屏障,水域紧靠珠江主航道。南码头遗址在黄埔村南侧,石基河口仍有海傍东的古建筑,与别处不同的商业街布局,残存的碑记,沿海港口普遍存在的洪圣、天后(妈祖)等庙宇,证明这里就是昔日的港口。码头附近仍然可见散落在各处的外国海员、商人的花岗石墓碑和花岗石刻“埠头”碑石。▲黄埔古港遗址在黄埔古港游玩时,还可以品尝一下古港的特色风味。“艇仔粥”在广州尤为出名。因为广州位处珠江三角洲上,临近海港,以前生活在水上的游民,会在一天工作结束后,在艇仔上吃着煮的软绵绵的粥,一碗下肚,那真是满满的幸福感呀。艇仔粥艇仔粥起源于年的夏天,在珠江边乘凉的人很多。在南方大厦附近的岸边停靠着几艘卖的小艇。珠江三角洲的水上游民——疍民(又称水上人家)创造了艇仔粥。艇上点着一盏汽灯,艇首熬着粥,艇中摆着桌凳。客人可以上船喝粥,也可以叫船家把粥送上岸来。他们的生意都挺旺的。那时候,政府刚允许个体户经营,这些船家就重操旧业,艇头上还打起旗幡,旗幡上写着“×记驰名艇仔粥”,给夏夜的广州增添了温馨的一景。可惜,没过多久,听说是因为污染问题,这生意被禁了。艇仔粥的配料有:鱼片、烧鸭丝、海蜇丝、炸花生、鸡蛋丝、鱿鱼丝、油炸鬼等,后来又增添了浮皮、炸薄脆等佐料。一口满满的配料加绵密的粥,那可是满满的幸福呀。姜撞奶相传在广东番禺沙湾镇,一个年迈的老婆婆犯了咳嗽病,后知道姜汁可治咳嗽,但姜汁太辣,老婆婆无法喝下去,媳妇不小心把奶倒入装姜汁的碗里,奇怪的是过了一阵子牛奶凝结了,婆婆喝了后顿觉满口清香。第二天病就好了。因此姜撞奶就在沙湾镇流传开了,沙湾人把“凝结”叫“埋”于是“姜撞奶”在沙湾也叫“姜埋奶”。黄埔古港的奶婆姜撞奶最为出名,因为是广州全城第一家鲜炖牛乳初。每桌必点姜撞奶,先上一小碗姜汁,再倒入牛乳,静置一分钟,就凝固成姜撞奶啦!

黄埔古港满足了海外游子的心愿,召唤了迁徙人群对根的追寻,重建了对乡土对祖先的敬重与爱护;也勾起了年轻人对自身族谱、家庭历史的好奇,弘扬孝亲敬老、慎终追远等传统文化的精髓。

(本文为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敬请联系本号。以上图片部分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联系我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