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耳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石瓢壶的由来,名家石瓢壶欣赏陈壶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治疗用什么方法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ks4611/

宜兴紫砂茶具,造型多变无穷,品种数以万计,在令人眩目的款式中,石瓢壶一直以质朴无华、典雅端庄而独占一席之地,且从古到今,长盛不衰。溯源历史,有相关资料和实物佐证,当在清代乾、嘉年间。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diào)”,“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最早用于煎药或烧水,形状像比较高的壶,口大有盖,旁边有柄,用沙土或金属制成。“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

苏东坡把金属“铫”改为石“铫”,这与当时的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壶嘴),又有“梁”(壶提)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铫”也即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这可谓最早的紫砂“石铫”壶。

提到宜兴(古称阳羡)紫砂中的石瓢壶,离不开“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的大文豪苏东坡先生。宋代饮茶盛行,而铫,主要用来煮水。用什么材质为好呢?苏东坡认为砂石的最好,在《次韵周穜惠石铫》诗中,“铜腥铁涩不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犹寒。”铜、铁煮水有腥涩味,砂石做的柄不烫手。

后世的清代学者震钧(~年)在《天咫偶闻》中也指出砂石的最好,作为吊在炭火上的烹煮器具,“盖铫以薄为贵,所以速其沸也,石铫必不能薄;今人用铜铫,腥涩难耐。盖铫以洁为主,所以全其味也。铜铫必不能洁;瓷铫又不禁火,而砂铫尚焉”。

再往后,晚清翁辉东(~年)在《潮州茶经·工夫茶》中也提到“砂铫俗名‘茶锅仔’”。沙泉清冽,故铫必砂制。枫溪名手所作,轻巧可喜。或用钢铫、锡铫、轻铁者,终不免生金属气味,不可用。

苏东坡《次韵周穜惠石铫》诗中“石铫”,是周穜送给东坡先生的。那么,形状又是怎样呢?清代“石铫山房”主人,乾隆年间书画家尤荫(~),家藏苏轼石铫一个,曾进内府,因广画石铫图以赠人。我们可以从他的画中一窥苏轼石铫之风貌。

画中也引用了苏轼的这首诗,可以看到东坡石铫是提梁样式,让人联想到“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意境,那个时候东坡先生“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日子过得是逍遥惬意。

而清末名士姚鹏图在一幅尤荫的石铫图题裱边“宜兴茶壶之制,皆从石铫衍出”,为我们透露了石瓢壶的来源。另外,曼生壶中有一种“石铫提梁”,也指出了石铫和石瓢的关系,壶身铭『铫之制,搏之工,自我作,非周穜』。是说这把壶是用紫砂泥抟制而成,是我们自己的创作,而不是周穜当初送给东坡先生的那种石铫。

陈鸣远的一把紫砂壶,其底铭:『吸甘泉,瀹(yuè)芳茗,孔颜之乐在瓢饮』。瓢,舀水或取东西的工具,多用对半剖开的匏瓜制成。煮水的铫,演变为沏茶的瓢,也许就在于同是茶事之用具,容器形状又接近的缘故吧。

从乾隆年间尤荫的石铫图,到道光年间,紫砂历史进入到了文人参与创作的曼生时期。石瓢壶沿着曼生石瓢-子冶石瓢-景舟石瓢一路演变下来,成为紫砂历史上经久不衰的壶型。而说到曼生石瓢和子冶石瓢,都离不开其制作人:杨彭年。陈曼生和瞿子冶更多的是参与了器形设计与刻画装饰。

先看看曼生提梁石瓢:

可以看出,此壶已经形成了石瓢壶三角圆锥形的基本器形。

桥梁钮与壶身形成完整三角形线条,底三足将壶身托起。流为炮筒。肩饱满处镶提梁把,提梁间虚空比例恰当。材质段砂,颗粒均匀,典雅、质朴。壶身铭『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曼铭』,已经是“瓢”了。

再看看经典的曼生石瓢:

清石瓢壶杨彭年、陈曼生铭通高:7.5

壶身刻行书:『不肥而坚,是以永年。曼公作瓢壶铭』

壶底印阳文篆书『阿曼陀室』把下有『彭年』篆书小印。

截盖,壶身呈梯形,显稳重朴实,把为“横三角”,手感舒适,宜把玩。泥质青灰砂,颗粒匀而密,颇佳,整体浑朴素雅。壶身铭『不肥而坚,是以永年,曼公作瓢壶』。又是一“瓢”,而且开始彰显骨感。

到了“子冶石瓢”,骨格清奇,当配以竹子为佳:

桥梁钮与壶身呼应,形成完整三角形,但比曼生提梁石瓢的三角形偏矮。压盖,有明显外口沿。流仿佛从壶身中长出来一般,口朝天,遒劲有力。把三角线条更加硬朗,仿佛要弹起来一般,张力十足。

从留传于世的石瓢壶看,至陈曼生、杨彭年时期,已有了很大的变化,更趋向文人化、艺术化。“曼生石铫”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稳当,壶嘴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畅顺,壶身呈“金字塔”式,观赏端庄。

“曼生石瓢”与“子冶石瓢”相比,虽同为彭年所制,但前者古朴含蓄更显饱满而丰润,后者则刚烈而古拙,这可能是因人的个性而在壶的艺术上表现。后来喜欢子冶石瓢的人是越来越多,颇有以壶言志之意。

而到了开风气之先的大师顾景舟这里,又一次从今人的审美进行了创新,削去了子冶的一些刚烈之气,注入了“厚德载物”的元素。

由三角形往梯形、甚至有点像扁圆形了,沉稳大气,敛尽锋芒。壶盖外沿变薄,壶钮似一缓坡的拱桥,又像如意。壶把也变得浑厚。线条流畅,浑圆有致,所谓“有容乃大”。壶面有修竹数枝,对面是行书壶铭,上书『无客尽日静,有风终夜凉。药城兄属』字样。“有神斯秀,有气乃润”,作到了神完气足。

而景舟大师七十以后,仍有作品问世,壶流增长有变化,壶把包围空间变大,拱桥壶钮也拔高,更加实用,臻于化境。

顾景舟石瓢壶高:7.2cm

底款:『景舟七十后作』把款:『壶叟』盖款:『顾景舟』

阔口,短直流,环状柄。壶盖采用压盖式,桥形钮,斜腹渐收,圆底饰以三鼓钉为足。石瓢壶为光素器,制作难度大,全凭流、把、钮及壶身的比例搭配来把握作品风格,比例稍有失当,则风格迥异。此壶造型挺拔,加之以上好紫泥制成,观之光芒内敛,韵味深沉。此壶为顾景舟先生晚年作品,底款『景舟七十后作』正是其时代风貌的左证。

石瓢壶身,源自舂米的石碓,口小腹大;但不同于石碓掘地半埋,石瓢壶以三足立身;旧时为避尘秽,农家借用锅盖遮挡,故此锅盖拎手演进为石瓢独有之过梁。其身碓形、底置三足、其盖桥钮,此三要素构成了石瓢遗传基因。作为个人臆断,虽有些异想天开,但求证过程颇是小心谨慎,既见生产实物,又有生活体验。博学的高振宇就创作过一只碓身石瓢,算是例证吧。

有关“曼生壶”的史料中尚未发现有“石瓢”的记载,但是在一把壶腹镌有铭文的紫砂壶上发现了曼生为此壶的命名。“不肥而坚,是以永年。曼生作瓢壶铭。”这就是说,这种壶最初的称谓是“瓢”而非“石瓢”。

紫砂“石铫”何时称“石瓢”呢?应自顾景舟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而将“石铫”改称为“石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

据清末旗人震钧《茶说》谈到“器之要者”,当属铫。作为吊在炭火之上的烹煮用具,“铫以薄为贵,所以速其沸也,石铫必不能薄;今人用铜铫,腥涩难耐,盖铫以洁为主,所以全其味也,铜铫必不能洁;瓷铫又不禁火;而砂铫尚焉”。

所以,紫砂铫取石铫形意而成壶,但已不具烹煮之功,仅作沏泡专用的茶具。陈曼生与朱石梅分别在其参与的石铫壶铭文:“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梅花一瓢,东阁招邀”,想来这也是顾老为之更名的直接依据。

石瓢壶为紫砂茗器中经典款式,历代名家制作较多,但经改良后每人风格各异,其品种细分为子冶石瓢,景舟石瓢,石梅石瓢,汉棠石瓢等。但最终万海归宗,同出一源。

在石瓢发展上,有五位推陈出新的人最为重要。

陈曼生和杨彭年,以石罀器得来灵感,创立了半瓢壶;

翟子冶和杨彭年,把半瓢修改创立了子冶石瓢,“新不肥”和“子冶自”成为典范;

顾景舟泰斗改进成满瓢或叫景瓢,“细嚼”又达到了一个高峰;

徐汉棠创立了“汉棠石瓢”,又是一个进步。

至于从石瓢演绎而来的高石瓢、矮石瓢、阔口石瓢、斗笠石瓢、佛肚石瓢等等,也很有特点和美感。

石瓢制作大家以清中期杨彭年为上。他所制石瓢有高、中、矮之分;有圈把、提梁之别。并与陈鸿寿合作弧曲面的“曼生石瓢”,朴茂祥和;与瞿应绍合作直坡面的“子冶石瓢”,刚劲明快;与朱坚合作虚盖的“石梅石瓢”,浑厚高古。

更为经典的是文人雅士有感而发,将诗书画印集于壶身,切水、切茶、切壶型、切感怀。“不肥而坚,是以永年”、“爱竹总如教弟子,数番剪削又扶持”等等,充满了人生的况味。

当今陶艺家们继承传统,并以个人理解不断演绎出自家面貌的石瓢壶。

顾景舟制作、吴湖帆与江寒汀书画的合作壶,是当代石瓢壶的扛鼎之作。石瓢壶虽是仿古之作,但顾景舟大师不因袭传统,将毕生的修为了然于胸,机杼独运。景舟石瓢强化浑圆之身,蓬勃沉雄。压低拱形桥钮,待势而发。“有神斯秀,有气乃润”,作到了神完气足。因此极具现代审美。

顾景舟所作石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已把现代美学思维融入壶中,他的“石瓢”身、盖、把、的之比例无一不恰到好处,多一点则显臃肿,少一点则有失落之感,且工艺精到、技法老辣,成为一代“石瓢”之楷模。

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所制石瓢壶又是一种特色,他所创作的“容天壶”一改“曼生石瓢”壶无颈之习俗,在夸张的壶身上添加一微微矮颈,壶盖增高成半球状,平添拙朴童趣,成为当代“石瓢”又一杰作。

还有如汪寅仙、徐汉棠的矮石瓢、葛陶中的满石瓢、高振宇的高钮石瓢(高振宇的椭圆石瓢,也算是石瓢一奇葩)、陈国良的长嘴石瓢、高湘君的星带石瓢等等,各具特色,自成一家。在继承传统上,年轻有为的李涵鸣、任备安、李寒勇、吴界明、朱勤勇、吴洪明等等好工手一展才艺。石瓢壶成为紫砂艺人从传统到创新的接力棒,薪火相传……

石瓢在行家来说是一跌不破的形(还有掇球、仿鼓、掇只等),虽历经几百年还是推崇倍致,并可能一直延续下去。

作为紫砂壶型的代表,石瓢壶几百年来一直长盛不衰,可能正是应了景舟大师的那句话:“智欲其圆、行欲其方、刚柔相济、允克用臧”。

清末愙斋款段泥石瓢壶(吴大徽定制)

款识:『乙未初冬溪伍』钤印:『侏声』、『愙斋』释文:『一瓢细酌邀相君』

此壶乃晚清名仕吴大瀓订制茗壶,壶身刻铭“一瓢细酌邀桐君,乙未初冬东溪作”。东溪即晚清名工赵松亭。

吴大瀓(~年),字止敬、清卿,号恒轩,别号愙斋、白云山樵,江苏吴县人。道光十五年生,同治七年进士,历任编修、河北道、太仆寺卿、左副都御史、广东巡抚、河南山东河道总督等职,光绪十八年授湖南巡抚,中日战起,率军出关,因兵败革职,旋复旧职,致仕。

革职后专攻书法丹青,独树一帜,精鉴别,致力金文研究,亦能治印。尤其酷爱紫砂壶,亲自设计壶式,与当时制壶名家合作制壶,所作砂壶常有“愙斋”款。

清末民初陈光明仿制周季山题字石瓢

“陈”“季山”款石瓢提梁壶是文人与陶艺的妙合,蕴涵了人文意趣,沿用至今,成为广受欢迎的传统产品。石瓢壶主要特色是壶形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稳当,壶嘴为直筒形,出水畅顺,壶身呈“金字塔”式,壶流、壶口,拱门式提梁把整体贯气,符合科学性,观赏端庄敦穆。

此壶为陈光明仿周季山壶而制,壶身正面刻铭:“『称以权彰用,茶惟渴奏功。急流贵勇□,时中与圣同』、『味苦回甘室,主替造提梁。壶云字弟册,五书铭并记”』,盖内钤『陈』小印,底钤『季山』阳文印。该紫砂壶胎质细腻,造型别致精美,壶面光滑,雕刻精细,亦曲亦直,文句隽永,典雅而不失苍劲古朴之感,耐人玩味。

周季山(约~年),工治壶,为明代晚期制壶名手。善制茶具、雅玩等,制品新颖,有独到之处!《阳羡茗壶系·别派》载:“周季山‘善仿徐友泉、沈君用,天启、崇祯间人”。季山壶,世级罕见。

陈光明(~年),字润宝,一作润贤,清道光至民国初年间人,原籍金陵,自幼侨寓蜀山,善作紫砂玩具和果品,以花果类小品杂项居多,如豆,核桃及柿子等等,制作细巧玲珑,几可乱真,色形优异,美妙绝伦,为当时摹仿陈鸣远作品的高手之一,当时有“仿鸣远壶好手,明有陈光明,暗有江案卿”之说,陈光明中年后侨寓上海,艺技较同辈精致,格调高雅,而所制壶器至今流传甚少。

紫砂泥色深紫,坚致细密,作石瓢式,壶身经水磨,为民国期间盛行的紫砂壶水磨加工,取其晶莹如镜的视觉美感。紫砂陶艺因陈鸿寿(曼生)、瞿应绍(子冶)等金石书画家的参与,于紫砂壶上进行书画创作及诗文铭刻,使本来日常使用的茶具注入了更多的文人气息,直至影响了晚清民国紫砂的“文人壶”风潮。

此石瓢式壶身铭刻『丹砂妙戏茗柯,实理饮水知甘』。另一侧行书刻『皆大欢喜』并署『陈韬铭』,画章『陈』;后有『汤涤书』,画章『汤』。盖款『汉西』,边有楷书木章『癸酉』(年),底款『茗史老人七十生辰制』。

民国裴石民制乌泥石瓢壶宽:17.3cm

石瓢壶为紫砂茗器中经典款式,应为曼生所创十八式之一,后经多人改良。壶身呈梯形,曲线柔和流畅,造型浑厚朴拙。足呈鼎立状支撑,给人以轻灵而稳重之感。此壶俗称“大石瓢”,直流,简洁见力度,为暗接处理,溶于壶身整体。

把呈倒三角势,与壶身互补,形成和谐的视觉效果。平压盖,桥钮,比例恰当,充份体现出秀巧精工的特点。裴石民此式较为少见,而所制饱满大气,显见其个人风貌,不愧民初一代良工。此器出自台湾鸣远陶艺珍藏,流传有序,可遇而不可求。

程寿珍制段泥石瓢壶宽:17.5cm

石瓢壶是紫砂传统经典造形之一,各时期名家制作较多,但每人风格各异。此石瓢壶乃程寿珍早期作品,壶以段泥制成,壶身饱满,平盖桥钮,管状直流,大圈把略方,壶底三足形如围棋子,造型自成一格。程寿珍也为民国时期各名店作坊如利用公司、金鼎商标等制壶。此壶有金鼎商标主人吴汉文(跂陶)刻铭:『清气若兰,跂陶仿刻』,一侧线刻竹丛。盖内钤篆书『寿珍』小印章款。壶底落『冰心道人』四字阳文篆书款。

壶身及盖钮呈三角形,壶式饱饱厚厚,盖钮则轻巧巧拱起如桥状。直流延壶腹弧度斜向上伸,把则顺壶肩平伸向下弓起,形状非圆非方,前后相应妙趣横生。造型虽简,却更能在质朴中见深厚。

顾景舟调砂公冶父壶高:8cm宽:16.3

盖印:『顾景舟』把印:『壶叟』底印:『景舟制壶』

此壶采上小下大的圆壶造型,把则为上大下小的倒三角形,与壶身对应成趣。短直流,桥形盖钮高高拱起,底有三扁圆足。壶身与盖密合无缝,满水后亦不外溢。

顾景舟墨泥石瓢壶

此壶不仅工精艺谨,细腻独道,流、把、的、足搭配恰当、比例合度,造型挺拔精神墨泥色闪耀着青铜光泽,更散发着内敛自省的隽智意味。

矮石瓢壶高:82cm口径:84cm

盖印:『景舟』底印:『景舟制陶』

壶体扁圆,壶腹上小下饱,斜面过渡自然,方寸不易掌握,三足撑开稳实有力,盖上拱桥状摘手与斜嘴和圈把合成舒展的姿态,大方美观。

印:『徐汉棠制』

典型的汉棠式石瓢壶,风格古朴与现代相结,制作精美,造型规整。

徐汉棠石瓢壶高:8.5cm

盖款:『徐汉棠制』底款:『徐汉棠制』把款:『徐』

此石瓢壶选砂精细,形制简练,线条流畅。胖而不笨,足显作者深厚的制作功力。是难得的紫砂精品。

何心舟小石瓢壶

小石瓢壶造型光润小巧,壶体装饰雕刻精美绝伦,秉承何心舟名家作品一贯文人气息。

裴石民制矮石瓢式紫砂壶

底部款识:『裴石铭』篆书印章款盖内落:『冶陶』印章款

紫砂壶质地细腻,造型圆润,气韵高雅。

吕尧臣冰纹石瓢壶高:9CM宽:18CM

底印:『吕尧臣制』盖印:『尧臣壶』

饱满挺秀的壶身对称圆弧型盖和盖上的圆桥型钮。而圆弧嘴向上伸,环型把重心向下及中央的盖的三者又有着横向呼应的协调。紫砂色润而华美,绞泥细纹如开片冰纹,有自然奇趣。

底印:『国良』

陈国良制冰心石瓢

此器为陈国良93年底新作。造型以石瓢壶为基础加以离心变形,重心左移后,再以右侧壶把取得巧妙的视觉平衡,使得全器充满动感,作者乃题曰“石瓢之梦―梦石瓢壶”。此壶成形不易,更难得的是作者仍维持其一贯的手工成型风格。另两点特色一为胎薄身轻,一为壶身内壁题字洋洋洒洒数十字,确是一件令人难忘的佳器。

葛陶中满石瓢顾景舟刻书画赵江华制大石瓢壶容量

底款:『耳濡目染』盖款:『赵江华』把款:『赵』

题识:『寒生绿罇上影入翠屏中景舟』『老萍』

石瓢壶式乃曼生壶式之一,蕴涵了人文意趣,与“曼生壶”并列为文人壶经典。此壶主要特色是壶形上小下大,刻画在俯视角度呈平面观赏效果。壶身呈“金字塔”式重心下垂,使用稳当,壶嘴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畅顺,壶流、壶口、壶把三点形成水平直线,有端庄敦穆的韵致。

“顾景舟刻书画赵江华制大石瓢壶”一方面展现了赵江华先生在顾老的指点下制壶工艺之高超;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顾老陶刻技艺之娴熟,不愧为紫砂史上的一代宗师,同时从“紫砂泰斗”顾景舟先生毕生创作来看,先生应非常喜爱“石瓢”之一壶式,并擅制这一壶式。

鲍志强石瓢紫砂壶长:15.6cm

底款:『志强制壶』把款:『鲍』盖款:『鲍』『志强』

铭文:『泉自花阴汲,铛随树新移。松声才歇处,蟹眼渐生时。

绿雪滋斟浅,香云欲啜迟,只须分茗蕣,不在试枪旗。烹茶诗乐人铭』

徐安碧石瓢壶长:15cm

底款:『徐』盖款:『安碧壶艺』铭文:『徐』『安碧』『厚积薄发丁亥徐安碧书铭』

范洪泉制石泉铭石瓢山水诗文壶长:2

底款:『洪泉陶艺』把款:『泉记叶形花款』盖款:『洪泉』『泉记叶形花款』

铭文:『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总虚心,时在甲戌年石泉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