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耳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老厂区到新地标,工业遗迹华丽蝶变 [复制链接]

1#

工业遗迹作为一类重要的文化遗产,正日益彰显出独特的魅力。今天,小编带你走进湖北省武汉市和湖南省长沙市,看看工业遗迹如何“变身”城市新地标。

湖北省武汉市摸清工业遗址家底,有效保护利用——

老工业基地涅槃重生

湖北省武汉市地理位置优越,长江、汉江穿城而过,水陆交通发达。从洋务运动兴起,到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建成汉阳铁厂、兵工厂,武汉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源地之一,工业文化早已成为城市无法磨灭的基因,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何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守住城市根脉?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从年开始不断探索对老工业遗址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让沉睡的资源再度焕发青春。

摸清“家底”专项保护

据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工业遗迹保护利用项目组介绍,年正式获批的《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是武汉首个针对工业遗产编制的专项规划。

规划编制工作于年启动,首先由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市文化局、各区经济和信息化局进行了全市普查,根据武汉市志工业志及各区区志记载,经详细调查,年~年,活跃在武汉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工业企业有余家。经过一一走访,确定现存实物的工业遗存仅有90余家。随后相关部门开展了多方面的综合评价,内容包括企业或其产品在全国或武汉是否具有较高影响力;工业技术、工艺在全国同行业内是否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企业类型在相应时期内是否具有稀缺性、唯一性;建筑格局是否完整,建造技术是否先进,并具有时代特征和工业风貌等,最终确定了全市首批工业遗产,列入保护名单。

年,武汉局在首批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遴选范围,深度挖掘全市工业遗产资源,通过详细踏勘、科学甄别,将30余处工业遗存纳入武汉市第二批工业遗产名单。保护类型也增加了工业交通设施、工业仓库建筑、货运码头设施、工业生产设施等。

平和打包厂的前世今生

位于武汉市江岸区青岛路的平和打包厂旧址是武汉首批一级工业遗址保护单位。按照规定,其工业遗址原建筑的结构和样式要整体保留,不得随意拆除。

湖北省武汉市原平和打包厂修缮后焕发新的光彩。

这是一座四层高,外墙以红砖砌筑、大跨度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工业建筑,多年前中国的工厂就采用了如此先进的建筑工艺,令人惊叹。厂房始建于年,是汉口旧租界最早的加工打包仓库,20世纪50年代到年一直作为仓库使用,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平和打包厂的历史使命已完成,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地带,旧厂房不能拆除,闲置又是对国有资产的巨大浪费。

为了将平和打包厂保护和利用好,武汉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花了6亿元进行清理腾退,又投资1.9亿元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拆除部分危房后,整体保留了原厂建筑风格,规划将2.7万多平方米的建筑对外招商引资。

年,总部位于杭州的多牛资本创始人、多牛世界董事长蒋海炳看中了这块“宝地”。当时平和打包厂旧址周围还是脚手架林立,道路也不畅通,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已经确定,即促进江岸区智能科技与文化创意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为一个充满科技感、艺术美感的时尚新江岸。

经过两年运营,平和打包厂旧址如今已成为一座包含博物馆、艺术中心、书店、咖啡馆、创客工作室等的多功能复合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吸引了诸多文艺青年来此打卡拍照。

平和打包创旧址成为艺术中心。

负责项目运营的多牛(武汉)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公司总经理田国舫告诉记者,园区不受疫情影响正常经营的话,可创造2亿元的年产值,给武汉市提供万元左右的税收。

站在原平和打包厂门口放眼望去,大型立柱支撑起高大的室内空间,钢架运输带、掉漆的安全生产标语……处处透露着厚重的历史气息。

田国舫自豪地对记者说:“这个地方地段好,又是开敞式建筑,非常符合现代文创企业的管理需求,在这里工作心情都不一样。咱们平和打包厂的这个改造项目还拿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奖”。

留住城市的“根”与“魂”

在武汉市武昌区积玉桥临江大道76号现代化的建筑群中,一座百年钟楼非常显眼地展现在小区入口处,这里就是原武昌第一纱厂。

这座挺立在武汉悠悠江水之畔,建于年的钟楼,原是武昌第一纱厂的办公楼。当时的纱厂占地多亩,拥有纱锭8万枚,布机台,工人多名,是华中地区最大的纺织厂。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武汉市“退二进三”战略的实施,纱厂曾经的辉煌已不复存在,随之而来的是旧城改造和小区建设。

记者了解到,开发商原计划拆除钟楼和旧厂房,但钟楼被列入一级工业遗产后,按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得以保留。

武汉威特科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当初接手时,钟楼满目疮痍,楼内到处堆放着垃圾、杂物,地下管网破损严重。公司投资万元对钟楼进行了整修,为了让钟楼与周边小区建筑和谐,他们邀请知名建筑设计师对小区进行了总体设计,抓住了钟楼历史文化和临江的区位优势,让百年钟楼与现代小区相映成景,打造成武汉江滩的新地标之一。

纱厂的老员工邹永杰每天都会带着孙子到钟楼前的广场花园散步游玩,他说,这座钟楼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的历史见证者,是城市的根和魂,我们不能丢。

在武汉,有许多的“根”和“魂”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利用。

沿汉阳琴台大道行走,你一定会被一个状如巨轮出海的建筑吸引,这里就是武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

湖北省武汉市汉阳铁厂旧址。

想当年,张之洞看中这块地方是因为矿石到了码头后能快速转运到生产线上,减少了很多运输成本。曾经占地亩的汉阳铁厂如今已难觅当年轰轰烈烈的生产情景,继之而起的是繁华的城市高楼,但是有代表性的老建筑通过修旧如旧的原则,得以很好的保留和利用。

汉江岸边,武汉以“码头遗址公园”为主题,打造了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和景观节点,修缮现有码头遗存设施,增设了反映汉阳铁厂历史沿革或当时劳动场景的主题雕塑。

龟山脚下,由汉阳兵工厂改造的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目前已是汇聚武汉艺术精英、引领时尚潮流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地,成为武汉市较为成功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案例之一。

汉阳造文化创意创业园一角。

去年6月,武汉在《关于加快推进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出:要牢牢把握治理之“本”,坚决把创造高品质生活贯穿超大城市治理全过程;加强文化强市建设,大力繁荣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实施“文化+”战略,打造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可以预见,承载着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工业遗产,将为武汉新目标的实现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本报记者胡志喜文/摄)

湖南省长沙市高起点规划打造新河三角洲工业区——

工业遗珠变水岸明珠

站在米高的湖南长沙北辰时代广场边,66岁的任先生想起年在此处上班的情景。那时,长沙化工厂、长沙制革厂、湖南动力机厂、人造板厂等工厂云集于此——新河三角洲。经过多次改造更新,这片始建于清末民初的长沙工业区,如今已成为文化经济景观带,让人们爱上长沙又多了一个理由。

湖南省长沙市新河三角洲。

高品质规划,多功能复合

新河乃康熙年间湖南巡抚王艮相为方便商旅泊舟开凿的人工河。光绪年间,巡抚陈宝箴疏浚新河,将湘江、碧浪湖、浏阳河连通,江河交汇之地形如三角,便有了“新河三角洲”一称。

新河三角洲是长沙工业发源地,曾为长沙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年,组建湖南机器面粉公司,厂设北门外新河,约30亩。有机器设备13部,年产面粉50余万包,是当时湖南最大的面粉工厂。”《长沙市志》描述的场景,是新河三角洲工业的最早记载。年,长沙将新河三角洲、伍家岭纳入“北郊工业小区”,新河三角洲工业迎来迅猛发展。资料显示,年北郊工业小区有面粉厂、茶厂、动力机厂、玻璃仪器厂等各类型工厂40余家,职工4万余人。20世纪90年代,这些老工厂因企业改制,或解体,或搬迁,或消失。新河三角洲工业区成为一片破败之地。

如何让这颗工业遗珠,连接历史并闪耀再现?长沙市经过深度调研、统筹谋划,决定要高标准规划、高效率利用这片土地,把新河三角洲打造成城市新名片。

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冯意刚介绍,长沙“十一五”规划提出,一江两岸(湘江及沿岸)作为最关键的开发建设区,重点是抓好湘江大道和潇湘大道南北段延伸建设,推进橘子洲和新河三角洲开发,加快湘江滨江区改造建设步伐,加强生态保护和景观建设。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年修订)》对新河三角洲地块规划进行了更细致部署,明确提出:“环线以内要有机疏散人口,外迁布局零散的工业企业,优化用地结构,增加绿地及公共设施用地,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用地性质以商业、居住及绿地为主。”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长沙又组织编制了《新河三角洲(A)片控制性详细规划》,深入落实城市总体规划中的道路交通、绿地、市政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等强制性内容。

蓝图绘就,项目渐次铺开。年,长沙市启动新河三角洲开发项目,拉开了新河三角洲大规模拆迁序幕。一批老旧废弃、高污染高能耗厂房被陆续拆除。新的开发项目,功能复合、人车分流、社区低碳是一大特色。记者了解到,在城市综合体规划建设方面,项目建设者从立体开发、宜居宜业角度出发,对项目整体规划方案、可持续景观设计、产业商业规划、视觉导视系统设计、智慧社区建设等进行了通盘考虑。

规划设计部门巧妙利用新河三角洲地形特点,采取“人车分流、立体开发”模式。在海拔32米标高平面形成快捷机动车交通系统,在38米标高平面形成步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从而实现人与车的垂直分离。近2平方公里范围内人车垂直分离,在全国尚属首例。该模式作为“十一五”全国科技创新项目在全国推广。

新河三角洲还建设了长沙市内唯一的社区内地铁站——1号线北辰三角洲站。在地面及地下空间、社区内部形成4纵7横的“井”字形路网,方便小区居民快速进出地铁。

还自然美景,享精神大餐

深秋时节,站在新河三角洲西北侧边角上,江风拂面,阵阵凉意袭来,放眼望去,湘江和浏阳河交汇处,一条青黄相间的分界线清晰可见。根据规划,此处作为文化设施用地,已经被打造成集博物馆、规划展示馆、图书馆和音乐厅(又称“三馆一厅”)于一体的滨江文化园,成为长沙的新地标。

“三馆一厅”总设计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原副院长陶郅的团队,在赋予建筑文化内涵上下了苦功。记者看到,长沙图书馆形态犹如正在慢慢打开的大辞典,外墙通过竖向百叶模拟竹简效果,表面刻有楚文字表示文化的源远流长,内装修采用大量文字浮雕,这些处理都是回应图书和文化的建筑主题。长沙音乐厅外墙图纹取材于南宋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郭沔流落衡阳时创作的名曲《潇湘水云》。博物馆选用老长沙的地形图和特色地名,米高的景观塔则是“潇湘八景”元素。

长沙规划展示馆位于博物馆底层。该馆从不同的角度将三维复原、总体规划沙盘模型、隔空互动影像空间等现代声光电技术融入展示环节。“我们始终致力于做好‘人’的文章。”长沙规划展示馆馆长章盛莉说,“规划馆的主题是‘我的长沙我的家’,希望人们在这里感受到长沙的山水之美、人文之美、城乡之美,拥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记者了解到,长沙规划展示馆注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规划知识,开展了“城市+”公开课、“小小规划师”“梦想家大学生空间设计节”等诸多活动,以吸引人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