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公益爱心 http://www.txbyjgh.com/axhd/m/1698.html来源:格上理财
作者:星球科学评论
来源:星球科学评论(ID:cityplanet)
渤海是中国的重要内海,它将京津冀、鲁北和辽西地区与全世界连接起来,是中国北方重要的货物吞吐咽喉。
天津滨海新区的海河入海处
港口货栈林立,大小轮船忙碌,一派繁荣景象。摄影师
甄琦
它有着独特的生物种类和地理景观,在人们的旅游打卡地列表里占据一席之地。
辽河入海口处的红海滩景观
在辽河汇入渤海的滩涂上,生长着大片耐盐植物碱蓬草。每到秋季,它们会变成鲜艳的红色,十分壮观。远处海边是一个辽河油田的采油基地。图源
VCG
它还是一个颜值堪忧的海——辽河、滦河、海河和黄河等河流沟通山海,将泥沙汇聚于此,海水中悬浮大量泥沙,浑浊不堪。其中,尤以黄河泥沙对渤海的贡献最大,可占到输入渤海总泥沙的90%以上[1]。
渤海范围及周边水系示意图
制图
星球研究所
19世纪以来,东营的黄河三角洲向大海推进了数十千米,一点点蚕食着渤海波涛。这也让人们产生了一个疑问:黄河的输沙量这么大,而渤海的面积又这么小,黄河会填平渤海吗?
东营垦利黄河口生态旅游区
图中水道为潮汐水道,不是黄河河道。图源
VCG
答案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不会。
01
渤海:看我变身!
渤海是一片年轻的海洋,由一个淡水湖泊演变而来[2-7],但它所在的这块洼地却一点也不年轻。
至少从1.6亿年前的侏罗纪开始,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的力量就开始改变中国北方。到了大约万年前,青藏高原隆升的力量也参与进来。在二者的合力下,华北地区的根基遭受了自下而上的破坏解体(注),西起太行山,东至郯庐断裂带,北至辽西地区,南至河南濮阳一带的广大土地逐渐下沉,从古代的高地转变为如今的一马平川[8-10]。
在这块略呈Z字形的土地上,孕育了后来的渤海和华北平原,人们叫它“环渤海湾盆地”。与此同时,周围的太行山、泰山、燕山等山地和丘陵却开始升高[3,11-12],拱卫着下沉的华北和渤海地区。
环渤海湾盆地的地形示意图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沉积盆地,孕育了华北平原、渤海,也蕴藏了丰富的石油资源。它的形成与郯庐断裂带的活动有很强的关系。制图
巩向杰/星球科学评论。注:后台回复“中国地震”,了解华北克拉通解体与中国东部地震的关系。
一升一降之间,地震火山四起,河流湖泊渐生,两三千米厚的泥砂地层将无数古老的山头埋没,渐渐消失在地平线上。
北京昌平十三陵镇航拍
东沙河从远方群山中流出,汇入十三陵水库。在河的左岸,是一些尚未完全沉入地下的小山头。假以时日,它们还会随着大地继续下沉,最终被泥沙埋没。图源
VCG
经过漫长的演化,到了至少万年前,渤海所在地区已经成为整个华北沉降最快的区域[3,13]。众水归一,河流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塑造出一个面积广大的淡水湖泊,是为古渤海湖。
湖的东边,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基本连成一体,是为胶辽陆桥。继续向东,古黄海的海岸线跟随着全球海平面的波动而时近时远。
渤海周边最近万年的海陆分布示意图
古渤海湖的存续时间十分漫长,直到多万年前才频繁被海水入侵,在大约30万年前变成浅海。图中黄海地区的海陆状态仅是示意,可能在一百多万年前也是几个湖泊[14]。图源
文献[4]
随着地壳继续沉降,多丘陵的胶辽陆桥也渐渐下沉解体。从大约万年前开始,海水越来越频繁地越过陆桥,为古渤海湖带来咸水和少量海洋生物[4-5,15]。到了大约30万年-26万年前,陆桥彻底解体,海水大举西进,古渤海湖这时才彻底转变为渤海[4-6]。
生活在华北的北京猿人或许目睹了这个转变过程,只可惜它们在这里采集海鲜的身影早已随风逝去。
胶辽陆桥上,一些较高的山头笑到了最后,就像散落在北京十三陵镇的小山头一样,变成至今仍在海面上的庙岛群岛,扼守着渤海的东大门[16]。它们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要不是个子长得高,这会早就被淹没了。
渤海庙岛群岛卫星图
制图
星球研究所
从古陆到古湖,再从古湖到浅海,亿万年光阴须臾而过,渤海随着地壳运动间歇性下沉扩大,至今仍未完全停止。这个过程里,河流从未真正意义上将它填平,它完全有理由小小膨胀一番,继续摆出一副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
与太平洋连为一体的渤海,海平面的升降也变得更加全球化。1.9万年前是寒冷的末次冰期,全球海平面下降了约米,中国沿海的海岸线大踏步前进至东海大陆架边缘,渤海变为陆地,它周边的诸多河流汇成一条大河,在济州岛附近入海[17]。
1.9万年前的东亚海陆分布示意图
在寒冷的末次冰河期,大量淡水冻结在南北两极,海平面下降了一百多米。陆上的河流向海底前进,留下了许多古河床,人们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探测到。图源
文献[17]
约1.2万年前,末次冰期结束,海平面快速回升。年前,海平面回升到全新世(距今1.18万年前至今)最高点,渤海则侵入到沧州、黄骅、滨州一带,人称“黄骅海侵”[18-19]。
另一群熬过冰天雪地的古人类们,披着兽皮执着石器,来到了这个膨胀渤海的岸边。
渤海西岸全新世海岸线变化示意图
年前至年前的海岸线变化,主要由气候变冷变干引起的海平面下降造成,整体较均匀;黄河泥沙年后堆积出的现代三角洲则使现代海岸明显突出,说明三角洲推进速度快。制图
巩向杰/星球研究所。底图源于文献[19]
一个新时代开始了。
这些古人将通过一条大河,改变渤海,改变他们生活的世界。
02
黄河:听我咆哮!
尽管人们一直没弄清黄河切开三门峡、流到华北平原、汇入古渤海湖/渤海的确切时间,答案也有万年,80万年,45万年,20万年、15万年前不等[20-24],但归根到底,黄河远比你想象中年轻。
三门峡水利工程及峡谷景观
三门峡是黄河在太行山南端切出的峡谷,是黄河正式流出关中盆地的标志。在这个峡谷形成之前,不存在完整的黄河。因此,三门峡的切穿年代,历来是黄河贯通问题之重点。图源
VCG
无论黄河何时入海,它都未曾填满古渤海湖/渤海这个大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渤海地区自身在缓慢下沉,泥砂总是有空间堆积;另一方面,海平面升降频繁(主要以十万年为周期),不断重新定义渤海的大小,并不存在一个静止的封闭水坑,让河流逐渐填满。
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则是那些古黄河都弱爆了。
众所周知,黄河得名于流经黄土高原后富含泥沙、浑浊不堪的河水。但回到古代,我们老祖宗们曾经漫步的那条大河,其实要干净许多[25]。要不然,2年前的孔子走到黄河边时,可能也不会发出“美哉水,洋洋乎”(注)的感叹——谁会对一条浑黄不堪的河流用“美”这个字眼呢?
在公元前0至公元前0年,黄河下游的输沙量不超过年均0.9亿吨,可以视作这条河流在天然状态下的输沙能力背景值。
近年来黄河下游平均输沙量变化曲线
由图可见,黄河泥沙变多,仅仅是最近年的事。图源
文献[25]。注:该句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既不得用於卫,将西见赵简子。至於河而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也,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
公元前年的春秋时代晚期,黄河流域早已闪耀着华夏文明的曙光。先民们披荆斩棘,开拓土地,向华北、关中、三晋和黄土高原的森林和草原挥起手中的铜斧、铜犁和马鞭,植被开始受到破坏,水土流失渐强,黄河的输沙量缓慢增加。
又过了1年,公元年前后的隋朝后期,华夏文明即将迎来盛唐的辉煌。人们早已用上更强力的铁制工具,对森林和草原的破坏能力发生质的飞跃,黄河的输沙量开始迅速升高,年均输沙量提升到2.3亿吨。
黄河中游历史时期天然植被范围变化图
秦汉以来,黄河中游地区的植被遭受了显著破坏,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图源
文献[25]
到了19世纪中叶的晚清时期,拥有4亿人口的中国达到了农业社会的巅峰,低效率的粗放农业、庞大人口的伐薪烧炭需求与明清小冰期尾声的干冷气候邂逅,黄河沿线植被衰退更加严重。此时的黄河,年均输沙量达到惊人的15亿吨左右,并保持了一个多世纪。
年,黄河改道重归渤海。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现代黄河三角洲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向大海推进了超过50千米。
黄河三角洲生长范围变化示意图
年黄河改道至今,堆积出了距离超过50千米的现代黄河三角洲,使如今的渤海西岸失去了圆润感。制图
巩向杰/星球科学评论,底图源于文献[26]
曾经植被葱郁的黄土高原,就这样被黄河“搬运”到华北各地,搬运到黄海和渤海的波涛之下。年,黄河大水,民国的水文工作者测量到黄河的巅峰输沙量为39.1亿吨。5年后,光未然先生写下“黄河在咆哮”的歌词,字面意思是描述黄河壶口大瀑布和晋陕大峡谷的汹涌河水,同时也为那个时代的疯狂黄河做了另一种注解。
黄河在咆哮:壶口瀑布洪水期和枯水期景观
壶口瀑布地处晋陕大峡谷中段,河床底部的基岩至今仍被快速侵蚀。晋陕大峡谷是黄河吸纳黄土高原泥沙的重要河段,但在黄土高原重新变绿的当代,枯水时节偶尔也有碧水白浪。图源
VCG
孔子口中洋洋乎的“美哉水”,终于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刀斧犁耙和牧笛马鞭下,被改造成20世纪初睥睨寰宇的咆哮黄河,长成了它最强大、最恐怖的样子。
它成为了世界上泥沙含量最高的河流,它造就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地上悬河,它堆积了世界上推进速度最快的大型三角洲……
曾有学者估算,假如黄河能继续保持年均15亿吨左右的输沙量,不出年,渤海就可能被以黄河为主的诸河流填平[27],这是黄河最接近填平渤海的高光时刻。
然而,一种更强大的力量,将让黄河的高光时刻如流星般转瞬即逝。
03
中国人:敢叫河山换新颜
咆哮黄河填满渤海的剧本,在年以后被按下了暂停键。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黄河的输沙量开始断崖式下降,潼关、花园口和利津三个站点的年均输沙量下降了超过90%[28]。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前后年均输沙量变化图
从头道拐至潼关,黄河流经晋陕大峡谷,接纳汾河、渭河以后,泥砂含量激增数倍,可见黄土高原供沙能力之强悍。此外,潼关站的输沙量显著下降,可以直接说明黄土高原提供的泥沙正在减少。制图
陈随巩向杰/星球科学评论
渤海的浪花与潮汐看似波澜不惊,但在泥沙供应极度萎缩的当代,叠合近几十年来全球变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黄河三角洲不仅没有继续推进,反而开始受到侵蚀。
在年达到峰值面积平方千米后,黄河三角洲开始逐年萎缩。甚至连本应高速造陆的当代黄河口,也以年均损失2.53平方千米的速度萎缩,大约相当于一年损失13个鸟巢的面积[28]。
近50年来的黄河三角洲面积变化图
年黄河三角洲面积达到巅峰后,就开始缓慢萎缩。但在数学意义上,90年代初其实就在走下坡路了。图源
文献[28]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新时代的中国人。
自年以来,黄河的水利建设翻开了新的一页,一系列大小水库在黄河及其支流上相继建成,将大量泥沙拦截在库区,只能依靠洪水季节和人为冲淤来将泥沙带往下游。
小浪底水利工程
每修建一座大型水库,都是对河流水沙关系的重大调整。图源
VCG
人口数量爆炸、城镇规模扩大、农业灌溉面积增大、工业用水增加等因素,也使生活生产用水量急剧扩大。人们将黄河水引出,将泥沙沉淀干净后用于工农业生产,显著降低了黄河的径流量,也使大量泥沙堆积在河道以外。特别是在用水较为无序的上世纪90年代,在降水偏少的年份里,黄河下游曾经几度断流。
黄河既已萎缩至此,所能携带的泥沙总量自然下降,只能将更少的泥沙运往大海。
黄河部分站点年均径流量变化图
黄河的径流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如输沙量,说明径流量变化只对输沙量减少起到一部分作用。制图
陈随巩向杰/星球科学评论
但还有一项人类活动,也从根源上减少了泥沙进入黄河,它发生在黄河泥沙的绝对主要来源地,黄土高原。
与很多人想象中不同,黄土高原自古以来就不曾有过遍布森林的景象[29-33]。由于地处半湿润区向干旱区的转变地带,黄土高原北部的植被以草类和灌木为主,森林只在南部和东部的平原、岩质山区和黄土沟谷有所分布,向西北方向骤减。
黄土高原植被自然带分布图
黄土高原北部不仅当代不长树,古代同样不长树。制图
巩向杰/星球科学评论
后来,气候缓慢变冷变干的大背景叠加历史人类活动,造成了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向南、向东迁移退化的局面。大量黄土缺乏植被保护,裸露在外。雨水到来,黄土化身泥沙,跌落江河,为黄河贡献了超过90%的泥沙[34]。
到了当代,人们开始重新为黄土高原披上绿装。
从早年政府主导的坡地梯田建设和植树造林,到年以后开展的退耕还林还草专项行动,再到近年来民间自发的公益性植树种草,当代的中国人正在恶补数千年文明史中欠下的生态债。
长满植被的晋陕大峡谷延安乾坤湾段
黄河两岸的植被有明显人工栽种痕迹,不仅平缓的斜坡和顶面种满林草,就连陡峭的河岸上,也长满植被。图源
VCG
要知道,从20世纪以来,黄土高原主体处在变暖变干的过程里,仅周边地区的降水有所增加,因此高原腹地植被的天然增量并不显著[34-38]。恰恰是多年的植树造林种草行动,对黄土高原植被增加起到了86%以上的作用。
重现绿色的黄土高原,固定水土能力明显上升,流出晋陕大峡谷的黄河含沙量也显著下降[39-41]。以至于开始有学者担心,黄土高原是否已经达到了其植物承载力的上限?植被是否已经太多,反而开始出现负面作用了[51]?
年与年的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对比图
仅凭肉眼就能看出黄土高原明显变绿了。图源
文献[51]
总之,在水利工程拦水拦沙+人为用水降低径流量+人为绿化降低水土流失量的三重作用下,黄河的入海泥沙量以这种奇特的方式接近了年前的自然状态,回到了人类活动开始施加影响之前的那个原点。
渤海莱州湾海冰里顽强作业的渔船
靠海吃海是人类与海洋的最基本互动,是人类影响海洋的起点。图源
VCG
兜兜转转了几千年,人类给黄河和渤海分别开了两个玩笑。
对于黄河,像是黄粱一梦。它的输沙量回到了原点,径流量也明显减小。它那颗想要填平渤海的野心,如今装满了无尽的哀伤。
输沙量降低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但面对一条水量大减的黄河,人们却很难高兴得起来。枯萎的黄河不是一条健康的黄河,它承载不起缺水的华北,更承载不起中华民族的未来。在北方缺水已经成为限制发展的极大阻碍时,我们需要另辟蹊径,用人类的智慧与科技,勇气与担当,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河南郑州的南水北调穿黄工程
将一条河从另一条河底下穿过去,这绝对会在人类工程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图源
VCG
对于渤海,则像是虚惊一场。地质历史早已说明,天然状态下的黄河,没有填满渤海的能力,渤海的命运还是掌握在构造运动和全球海平面升降上。
也许在亿万年以后,渤海最终会和环渤海湾盆地一起消亡,但在地球变得越来越热,海平面快速上升的当下和近未来,我们更需要担心的是渤海入侵内陆、破坏基础设施、破坏地下水和引起土地盐碱化。
但处于巅峰状态的咆哮黄河,是否有能力填满在短时间里填平渤海呢?假如当代中国人没有让黄土高原重现绿色,又有谁能担保黄河三角洲不会在年后真的填平渤海呢?
无人知道答案,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东营垦利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景观
远处的渤海海天一色,近处的黄沙述说着来自黄土高原的故事。图源
VCG
末了,也许我们可以改写一段电影台词来结束本文:
曾经有一次填平渤海
的宝贵机会摆在黄河面前,
而它没有珍惜。
等到失去后,才追悔莫及。
因为中国人,
无论结果好坏,
都不会再给黄河变得泥沙滚滚的机会。
如果要对未来做出一点期许,
我们希望它是:
黄河水常流、渤海水常清、黄土高原常绿。
如果要给这份期许限定一个时间,
我们希望它是,
永远。
策划撰稿:云舞空城
视觉设计:陈随
地图设计:巩向杰
图片编辑:谢禹涵
内容审校:陈志浩
本文参考文献:
[1]YaoZ,ShiX,QiaoS,etal.PersistenteffectsoftheYellowRiverontheChinesemarginalseasbeganatleast~kaago[J].Scientificreports,,7(1):1-11.
[2]李西双,刘保华,赵月霞,等.渤海海域晚更新世—全新世的活动构造[J].海洋学报,,32(5):52-59.
[3]段永侯.环渤海新构造活动与渤海形成演化对现今地质环境之影响[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0z1):.
[4]YiL,DengC,TianL,etal.Plio-PleistoceneevolutionofBohaiBasin(EastAsia)emiseofBohaiPaleolakeandtransitiontomarineenvironment[J].Scientificreports,,6:.
[5]YiL,DengC,XuX,etal.Paleo-megalaketerminationintheQuaternaryaleomagneticandwater-levelevidencefromsouthBohaiSea,China[J].SedimentaryGeology,,:1-12.
[6]易亮,姜兴钰,田立柱,等.渤海盆地演化的年代学研究[J].第四纪研究,,36(5):-.
[7]米立军,毕力刚,龚胜利,等.渤海新近纪古湖发育的直接证据[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37-42.
[8]侯贵廷,钱祥麟,蔡东升.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
[9]纪友亮,胡光明,黄建军,etal.渤海湾地区中生代地层剥蚀量及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J].地质学报,,80(3):-.
[10]李理,赵利,刘海剑,等.渤海湾盆地晚中生代一新生代伸展和走滑构造及深部背景[J].地质科学,,50(2):-.
[11]庆建春,季建清,王金铎,等.五台山新生代隆升剥露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
[12]吴奇.华北地块中部构造地貌与活动构造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
[13]童思友,陈人杰,刘怀山,等.渤中坳陷东部新构造特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v.35;No.(06)3-89.
[14]ZhangJ,WanS,CliftPD,etal.HistoryofYellowRiverandYangtzeRiverdeliveringsedimenttotheYellowSeasince3.5Maectonicorclimateforcing?[J].QuaternaryScienceReviews,,:74-88.
[15]李小艳,赵泉鸿,姚政权,等.渤海百万年以来的海侵记录:BH08孔有孔虫和介形类证据[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93-.
[16]李培英.庙岛群岛的晚新生界与环境变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04):-.
[17]YooDG,LeeGS,KimGY,etal.SeismicstratigraphyanddepositionalhistoryoflateQuaternarydepositsinatide-dominatedsetting:anexamplefromtheeasternYellowSea[J].MarineandPetroleumGeology,,73:-.
[18]WangF,LiJ,ChenY,etal.Therecordofmid-HolocenemaximumlandwardmarinetransgressioninthewestcoastofBohaiBay,China[J].MarineGeology,,9-95.
[19]薛春汀.年来渤海西岸、南岸海岸线变迁[J].地理科学,,29(2):-.
[20]王均平.黄河中游晚新生代地貌演化与黄河发育[D].兰州大学,.
[21]王苏民,吴锡浩,张振克,等.三门古湖沉积记录的环境变迁与黄河贯通东流研究[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2]杨守业,蔡进功,李从先,等.黄河贯通时间的新探索[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5-20.
[23]王书兵,蒋复初,傅建利,等.关于黄河形成时代的一些认识[J].第四纪研究,(4):-.
[24]潘保田,王均平,高红山,陈莹莹,李吉均,刘小丰.从三门峡黄河阶地的年代看黄河何时东流入海[J].自然科学进展,(06):62-67.
[25]WuX,WangH,BiN,etal.ClimateandhumanbattlefordominanceovertheYellowRiverssedimentdischarge:FromtheMid-HolocenetotheAnthropocene[J].MarineGeology,:188.
[26]鲜本忠,姜在兴.黄河三角洲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化及海平面变化[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7.
[27]栾锡武,刘凤,孙钿奇,等.渤海构造收缩与沉积充填[J].现代地质,,():-.
[28]王一鸣.黄河水沙变化及其对黄河三角洲变化的影响分析[D].中科院大学..
[29]孙爱芝,韩晓丽,张德怀.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全新世植被变化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68-72.
[30]桑广书.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植被变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04):56-60.
[31]周斌,FrancePETERSE,MichaelIBIRD.黄土高原中部ka以来植被演化的有机碳同位素与分子化石记录[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32]李小强,安芷生,周杰,等.全新世黄土高原塬区植被特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
[33]TungshengL,ZhengtangG,NaiqinW,etal.PrehistoricvegetationontheLoessPlateau:steppeorforest?[J].JournalofSoutheastAsianEarthSciences,,13(3-5):-.
[34]陈怡平.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沧桑巨变七十年.-09-03.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