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乌桕,这一兼具传统中草药与生态价值的植物,其学名为Sapiumdiscolor(Champ.exBenth.)Muell.Arg.,属于大戟科。它是一种落叶乔木或灌木,高度可达0米。小枝呈现灰褐色,并伴有明显的点状皮孔。叶片以互生方式排列,叶柄长度在2至7.5厘米之间,顶端还长有2个腺体。叶片本身纸质,形状为椭圆状卵形,尺寸在3至0厘米长,2至5厘米宽,边缘全缘,下表面呈现粉绿色。此外,它还拥有8至2对侧脉。
山乌桕的花序为穗状,顶生位置,长度在4至9厘米之间。花序单性,雌雄同体,且并不具备花瓣及花盘。雄花的花萼呈现杯状,先端部分具有不整齐的裂齿,而雄蕊数量则为2枚,偶尔可见3枚。雌花则生长在花序的近基部位置,其萼片为3枚,呈三角形,子房为卵形,内部有3个心室,同时还有3个花柱,基部合生。
当山乌桕成熟时,其蒴果呈现球形,颜色为黑色,直径大约在至.5厘米之间。种子本身近似球形,尺寸为4至5毫米长,3至4毫米宽,外层还覆盖着一层薄薄的蜡质假种皮。山乌桕的花期跨越4月至6月,而果期则从6月延续至2月。这种植物在自然界中较为常见,通常野生于疏林或灌丛之中。别名红心乌桕、红乌桕、红叶乌桕、山柳、山柳乌桕等,这一系列别名背后,是山乌桕这一植物的丰富多样性与广泛适应性。在药用方面,山乌桕的根及根皮被广泛采用。其独特的性味归经,使得它在中医领域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它味苦,性寒,并带有一定的毒性,但正是这些特性赋予了它利水通便、消肿散瘀以及解蛇虫毒等多重功效。在临床上,山乌桕常被用于治疗大、小便不通,水肿,腹水,白浊,疮痈,湿疹,跌打损伤以及毒蛇咬伤等多种病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全国中草药汇编》中明确指出,孕妇应避免服用山乌桕。
、便秘治疗
采用红(山)乌桕根30g,经过水煎后温服。(《广西民间常用中草药手册》)2、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疮痈及跌打肿痛的治疗建议使用鲜山乌桕根皮,其用量根据情况调整,同时与米一同翻炒后水煎服用。(《广东中草药》)
2、白浊问题
推荐使用山乌桕根5g与猪肉60g共同水煎后服用。(《福建药物志》)
3、痔疮与皮肤湿疹的缓解
尝试使用红乌桕、铺地粘和金银花适量,煎煮后洗患处。(《广西民间常用中草药手册》)
4、毒蛇咬伤的处理
首先,取山乌桕根9-5g水煎-2小时,加入白糖后服用。同时,将鲜叶捣烂后敷在伤口周围。(《福建药物志》)
5、部分未提及。
2、《岭南采药录》中未提及山乌桕根的相关内容。3、《万山草药》中可能对山乌桕根有所记载,但具体内容需进一步查阅。山乌桕根不仅在传统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生态价值亦不容忽视。首先,山乌桕的花是重要的蜜源植物,为蜜蜂提供了丰富的花蜜。其次,其各部位的浸提物可被开发为生物农药,展现出优异的抑螺效果。此外,种子富含高油量,是制作生物柴油的优质原料。而在深秋时节,其叶片逐渐变红,宛如“南国红叶”,为人们带来极佳的观赏体验。2.需注意,山乌桕根具有一定毒性。过去,在浙江的一些山区,民间曾尝试使用其木材制作切菜砧板,但因此引发了多起中毒事故。因此,在使用时务必谨慎。、王药师国香工作室致力于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坚信所有本草都应平等对待,无高低之分。我们支持那些有治疗和调养需求的人们合理采挖,并倡导可持续性的采挖方式,即尽可能只采收果实,不损伤枝叶;若需采挖枝叶,则尽可能保留根部;在非必要情况下,避免采挖主根,而只采收侧根;同时,我们遵循采大留小、采3留以及不采独苗等原则。
2、由于植物种类繁多,辨识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不建议大家凭图采药,以免误采误用。
3、在使用草药时,务必在中医师或中药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若因使用不当导致中毒或不良反应,本公号将不承担任何责任。
4、王药师国香工作室热衷于收集传统岭南草药与香药的民间别名、使用经验和验案等宝贵信息。如果您有任何相关内容或建议,欢迎随时留言或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