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耳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明代玉器的具体纹饰特征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会扩大吗         http://pf.39.net/bdfyy/qsnbdf/150313/4590397.html

明代玉器是我国玉器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充分继承辽宋金元玉器形神兼备传统风貌的基础上,逐渐彰显时代气息,形成了追求精雕细琢、装饰古朴的审美风格,展现出了其拟古尚意的自身面貌。明代后期,随着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发展,民间收藏之风大盛,古玩商为适应收藏、玩赏古玉的社会风气,制作出各式的仿古玉器,也使明代玉器呈现出多元的艺术气息。本文以时代顺序为主线,在结合出土品及部分公私收藏明代玉器范例的基础上,从文物鉴定的角度阐述明代玉器的特点。

一、明代玉器艺术的整体概况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建立明王朝,历17帝、经年,亡于年的各地农民起义及满清入关。从《明史》等明代文献来看,明代玉雕工艺之所以比前代有所创新,其原因是来自多方面的,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城市经济繁荣、商品化速度快,再加之明王朝和西域交往频繁,从而使大量玉料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原地区。同时社会对玉器需求量的增大,使得玉雕作品在风格上世俗化速度加快,为玉雕业的生产、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据记载,宫廷造办处有“御用监”机构,下设玉作,制作玉器以供宫廷使用。王公贵族的官服上以不同的玉饰显示出各自的身份地位,更以用玉赏玉为特权。官方的重视和需要,极大地促进了玉雕业的迅速发展,故明代玉器的审美多趋向于雍容华贵、富丽堂皇一脉。另外,我们从明人的笔记中可以了解到,继北宋末年之后,明代中后期好古之风又起,在艺术领域的各类拟古题材作品逐渐增多。

二、明代玉器的形制与纹饰明代的考古资料有限、明代古玉标准器的品类也还不甚完备,所见古代文献中对明代玉器记载最为详尽的是《天水冰山录》所载查抄嘉靖时期宰相、权臣严嵩、严世蕃父子家产清单中的玉器部分,除金镶玉器外,所载玉器近千件,这其中大致可分为服饰、装饰、器皿、文房、陈设、拟古器共六大类。由此可以推知,传世品的种类也大体如此。

明代玉器的形制中国古代玉器艺术发展至明代,器物形制已臻完备,礼器类有璧、圭、璜、珩、环及各类仿古器物;佩饰赏玩类玉器有玉牌、玉锁、玉坠、圆雕童子、动物、仿战国及两汉纹饰玉件等;服饰类玉器有手镯、纽扣、发簪、耳环、发冠、带饰、衣帽花片等;陈设器物可见山子、插屏、花插、仿古觚、尊、佛道神像、炉、鼎、簋等。装饰类玉器可见器柄、杖首、家私或车舆上用于装饰的玉器等。实用器皿有碗、盘、碟、盂、壶、炉等。文房用具中,有笔筒、墨床、笔管、砚、砚滴、笔架、镇纸、臂搁、印章、印盒、墨床、水盂、案头把玩圆雕玉件等造型。

明代玉器的纹饰明代玉器在纹饰方面有琳琅满目、雅俗共赏的艺术特点。可见装饰有如日、月、云、石、山等自然景观类的器物;也有装饰着如桃、菊、荷、荔枝、扁豆、灵芝、岁寒三友等植物类的纹饰;以及龙、凤、螭、獬豸、狮、牛、马、猴、狗、鹅、鸭、鱼、蝉、蝗虫、螳螂、蝴蝶等各类纹饰及造型的神兽动物、水禽昆虫等器物。人物类的纹饰与器物有高士、老翁、仙女、飞天、童子、胡人神道佛像等题材。有万字、云鹤、云蝠等纹饰题材;以及兽面纹、弦纹、谷纹等仿古纹饰题材。三、明代玉器的分期明代玉器在制作上继承了宋元时期的工艺而又有所创新,其发展脉络可分为初期和中后期两个阶段。初期是指自洪武至天顺年间、中后期是指自成化至明朝灭亡。

四、明代几种常见玉器题材的表现形式经整理,现将明代玉器中常见的纹饰与器型特点进一步归纳概括如下:

1.明代玉器上龙纹的具体特点明代玉器中的龙纹,同宋、元时期玉器上的龙纹存在着继承的关系,此类题材多用于装饰皇家玉器。龙纹多为侧面龙,龙头宽大,双眼均在一侧,即同一平面内。双眼为双圈眼或似龙虾眼;眉毛为卷丝眉,短而粗;龙的鼻、嘴宽阔,颈部瘦长,龙角从中间斜伸向后且多为圆柱体;龙头上的毛发初期向后飘拂且动感强烈、中后期逐渐向上、向后过渡,龙头前有毛发无规则地伸向四方;龙身多饰鱼鳞纹,还可见无纹及火焰纹等;明代的龙多腿长,小腿较细瘦,其上布满短阴刻线,关节处可见有细小涡纹或云头纹;龙尾呈花形尾,龙爪呈风车形,常见有四爪、五爪者。龙与云是分不开的,明代玉雕中的云纹分为十字云、灵芝云、卷草云;龙纹也常与海水江崖纹相衬,其海水常以阴刻线表示,江崖常作浮雕状,并有山石相配。另外,明代玉龙中还曾出现过飞龙的形状,这种纹饰多用来装饰带板。

2.明代玉器上蟠螭纹的特征明代蟠螭多延续宋代风貌,其头部较短,眉、眼、鼻、嘴大多集中于头的下半部,鼻大嘴阔、气势凶猛,口部打穿且常见有锯齿纹。眼睛眼形似橄榄或虾眼状,眼珠突起,或以圆钻法雕出。眉毛有卷眉与花眉之分,角为柱状,其上可见有横阴线。蟠螭的躯体有骨骼感、脊柱突起,为表现出肋骨其上多以圆点或细小阴线表示。四腿呈爬行状,关节或小腿处亦多见有涡纹或阴刻线。蟠螭尾部多分叉,舒卷自如,分为一长一短的卷尾。其身躯旁多有火焰纹,多以高浮雕的方式表现在玉璧、玉带钩、玉带扣及仿古玉器上。

3.明代玉雕中的麒麟《说文》云: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麟,牝麒也。佩戴雕琢有麒麟的玉器,多是带有趋吉避凶的愿望。明代的玉麒麟多做工粗犷、头似龙头,毛发似向前冲出,相貌凶猛、精神十足。眼为双圈眼,两角似鹿。身躯粗壮有力,其上饰鱼鳞纹作为装饰,尾部高翘,以粗阴刻线来表示毛发。麒麟多与火焰纹一起来表现。

4.明代玉雕中的鹿明代的玉鹿,多作为主题出现在玉带饰上,其身居中央,并有仙草、山石相配,背景为透雕镂空几何图案。鹿头做工是继承元代风格而来,头尖、前额有骨骼感,鹿的嘴部、橄榄形眼及两鼻孔用阴刻线表示,鹿角向后,两耳耸起;鹿的身躯骨骼感较强,上饰“米”字纹和“水”字纹作皮毛状,四腿细瘦,呈行走状,蹄上部有毛发,腿关节装饰有卷云纹。或与老人相配,寓意福禄长寿。

5.明代玉雕中的鱼类明代玉鱼多作肥身鲤鱼,其头部偏大,嘴部向上噘起,眼形有圆眼、双圈眼等;身饰网状纹或鱼鳞纹,有做工细腻者,亦可见无纹饰者。鱼尾及鱼鳍张开,有花边,不似元代般作蒲扇状。玉鱼代表“有余”,或搭配以荷叶为“连年有余”之意,是比较常见的吉祥纹饰。

6.明代玉雕中的仙鹤仙鹤多与龟相配,寓意龟龄鹤寿。明代仙鹤大多以飞翔的姿态出现在带板或带饰上,头圆嘴长、两翅张开,用阴刻线来表示羽毛,两翅的边缘呈锯齿状,身躯及尾部用斜阴线表示。明代的仙鹤非常写实,有骨骼感且两腿细长。仙鹤多与松树一同表现在玉器上,寓意松鹤延年。

7.明代的玉人及童子题材类玉器此时玉雕人物均为高尖头顶,脸、须髯较长、五官舒展,眯眼、菱形鼻、厚唇、两耳紧贴于头部,衣着为宽袍大袖、飘飘欲仙,衣纹由粗阴刻线构成,用“水”字纹和“米”字纹进行装饰。明代玉雕童子多为婴戏题材,精细者多选用和田籽料琢制而成,其特点为:童子头大、多有后脑壳、发髻多见双髻式与刘海式,戴帽子者多后有飘带。童子五官多集中在脸部中央,又俗称为“包子脸”,五官精致,眼睛做出眼皮、眼珠,两颊有酒窝,能表现出微笑的表情,其鼻子上的鼻头较大,俗称“蒜头鼻”,嘴为厚唇;上身穿长衣,后背有一中线,衣领刻画写实,下着长裤,鞋头上翘,两腿呈交叉状,身着长衣背有中线,制作技艺高超。

8.明代玉杯的特点明代玉杯,多属文房清玩类器物,造型多变、工艺考究。可见有双耳杯、单耳杯等,器柄多琢出几何造型或仿生之物。其中仿动物纹者,可见有龙、凤、螭、兽等造型;仿植物纹者,可见有松、竹、梅、桃、灵芝、荷花等造型。至明代中晚期开始,方形杯、六角形杯开始多见,其上多琢出书法及风景图画,文士气息浓郁,特别是斗形方杯,四面之中,两面琢山水、两面琢诗文,山水为浅浮雕、人物只见其形,题材多见携琴访友、放舟独钓等文人画所常见的内容。画面的地子平,制作工艺高超,特别是沙地阳文,文字清晰、书写自如,可以看出是受到了当时江南吴门四家的影响。另外,还可见双童子耳杯,两童子站在玉杯左右,两手搭在玉杯的口沿处,相对嬉戏,极具童趣。

综上所述,明代玉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能够将形制、工艺与当时商业发展及世俗化相结合,并充分发挥了其自身的优势与特点,虽显“粗俗”,却不“做作”,在影响了清代玉雕技术与风格之后,仍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作为鉴定时代特征的依据,引导我们在求知的道路上前进。

文章选自杂项珍玩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