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耳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冯德良走,摸知了猴去 [复制链接]

1#
刘*连医术怎么样 http://nb.ifeng.com/c/89ILxhbI6w5

走,摸知了猴去

作者/冯德良

我们家乡地处*河故道北面,土壤和气候很适宜知了猴的繁殖与生长。所以,每年“夏至”节气一到,又适逢下了一场酣畅淋漓的透雨,知了猴们便会纷纷告别几年的地下生活,争先恐后地钻出地面,爬到树木的高处,脱下那层厚厚的盔甲,蜕变成蝉去歌唱光明。殊不知千万个摸知了猴的人正等着他们来投罗网呢。

知了猴,它名称的由来,就是因为它有着一副猴相,猴鼻子猴脸的,是人们舌尖上的美味,其实也是一种有害林木,特别是杨树、柳树、榆树还有果树的害虫,它们在地下汲取树木的汁液,会危害树木的根,弱化树势,而爬到树上后,又会危害树木的枝条,影响树木的生长。当然,也不用担心知了猴会多得成灾,因为像我这等吃货多多,是绝不会任其泛滥成灾的。特别是现在,因其味道极为鲜美,人们大有将知了猴赶尽杀绝之势。捉知了猴,既为树木除了害,人们的口腹又得到了充分的享受,也算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摸知了猴,这个摸字用得最恰当不过了,但这要放到从前。那时很少有人家会有一把手电筒,即便有,电池也常常缺货,很难买得到,也就成了聋子的耳朵——虚摆设。人们捉知了猴时,除却提一盏自造的小灯笼之外,大都是用手在树上摸。经常摸知了猴的人,有时候还会忽然摸到癞蛤蟆甚至“长虫”呢,不要说癞蛤蟆不会爬树,它们有时候会爬得挺高,去追逐树上的知了猴,而所谓的“长虫”,就是一些无*蛇,你别奇怪,它们有时也会爬上树木去吃知了猴的,假如,你猛然听到妇女或孩子的一声尖叫,十有八九,准是有人摸到了或踩到了这些玩意儿。

现在再用“摸”字似乎有点不太恰当了,每到夜晚来临,灯光闪耀,你看那一只又一只的矿灯,一只比一只功率大,一只比一只耀眼。听说某一品牌的矿灯,在我们这个小县里每年都有几百万元、上千万元的交易额度呢。所以,现在你就是偶尔听到一次尖叫声,也绝不像以前那样凄厉,那样让人毛骨悚然了。

在乡村,人们摸知了猴时,有时候就像打仗一样,先是要做好战前准备,比如早起要把矿灯充足电,中午要美美的睡上一觉,把精神养的十足,下午则要早早地从田里归来,麻利地做好晚饭,三扒两口的吃了,但等知了猴爬出洞时的那个钟点——最佳时间八点到十点左右。当然性急的人们会提前行动,钟点一到,碗筷一推,如果还觉得没有吃饱,手里攥上馒头,捏一粒蒜瓣,拿上矿灯,提上一只盛着一些水的小桶,当然也忘不了带一根长杆(我会带上那根超期服役的鱼竿,伸缩自由。你别说,我们村里有好些年轻人都在效仿我。中午和一位网友谈及此事的时候,还开玩笑让我去国家专利局申请专利呢),急急忙忙地到自己早就侦察好的区域去占领自己的阵地。

在摸(照)知了猴的过程中,你要会算计,或者说你要充分发挥你的*事才能。在你选好的地点,假如你占据了一条两边是树木的小路,远远地看见灯光过来,你要紧走几步,然后再回头细细地去照,或者,你占据了一片小小的树林,你要稳坐中央,哪个方向有人来犯,你就去哪个方向阻击来犯“之敌”——先去把这个方向的知了猴收入囊中,然后再去另一方向。自然也会有些“战事”发生,多是拌几句嘴,争吵几句,很少极少发生肢体冲突,当然,嗑瓜子嗑出臭虫来——什么(仁)人都有,脾气暴躁的,双方都不是省油的灯的人,也会真的打了起来,打破了头,打折了手臂,这多是会有前因后果,要么是从祖辈开始就有世仇,要么就是暗地里吃过对方的亏,一只小小的知了猴,只是导火索而已。结果,医院,打赢的进了法院,得不偿失,精神、名誉、经济都会蒙受损失,也失去了摸知了猴的意义。

到了第二天,饭市里,牌桌上,人群里还会相互打听昨晚的战果呢,有些人会说的和实际差不多,有些人则会隐瞒战果,会忽悠人,你千万别信,特别是说到地点时,即便是关系相当不错的邻居,你更不要相信,那是*事机密,谁会随便告诉他人呀!他能告诉你大概的范围就算对得起你了,他怕你抢了“生意”,反正坑死人不抵命呀。

其实,摸知了猴是一种趣儿,是一种味儿,头天晚上可能还为一只知了猴拌嘴的人,第二天有可能会做上满满一盘*橙橙,焦酥酥,香喷喷的知了猴,拿出瓶好酒,和你一道喝他个“墙走人不走”!乡村四邻,谁会为这点小事放在心头呀。正如在一块儿钓鱼的钓友,同一钓点,同样的料打的窝,使用相同的钓饵,人家连竿,你这边空*,心里那份失落无法形容,可收竿以后,大家说不定又聚集在一起,吃鱼哈酒呢。再说,假如不是为了趣味,而是在有知了猴的地方,放上一枚枚的五角硬币,那积极性也不一定会有这么高涨,说不定还真不去捡啊。

更有趣的是一些老人们,比如我的母亲,尽管她(他)们的腿脚远不如年轻人和孩子们灵便,但她(他)们也有自己的妙计。会在自己的门前树木上,缠上胶带,到了傍晚,早早吃过晚饭,有时还不一定吃,搬上一只马扎,静等知了猴们爬树。当知了猴在缠了胶带的地方挣扎时,便一只只地去收去捡。大人们一般没有人去老人的根据地里去的,除非素质很差的,但调皮的孩子们可能顺手捡上几只,老人们也只是当真不当真的说他几句,一笑了之。老人们有的会把捉来的知了猴用盐水煮熟以后冷冻起来,留给在外的子孙们来家时享受这舌尖上的美味,有的会卖给上门收购的小贩们,换取几元,十几元,或二十几元的毛票,然后邀上几位老友去豪*它一把。尽管现在的老人们不差钱,虽说是农民,每月也会会领到一些“退休金”,子孙们也会给他们充裕的零花钱。但用卖知了猴的钱去打一下麻将,无论输赢,心里都很舒坦和惬意——这毕竟是他们自己的劳动所得,从而证明了他们还能自食其力呀,别看这些老人颤颤巍巍,可摸起知了猴来,精神着呢!

知了猴最多的地方当是果园里了,但是外人是不得入内的。稍大一点的果园,每晚能捉到好几百头。有其利必有其弊,有其弊有时也会有其利,辩证法在这里又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此时的知了猴已不属害虫了,如算作害虫的话,果农们还真盼望这样的害虫来得更多些,来得更集中一些好让他们发一笔小财。有些年轻人,摸到高兴时,还会抒情一下——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更是有人特意栽上了适宜知了猴生长的树木,买了知了猴的幼虫放在树林中,让它们在地下吸取树木这汁液,自由自在的生长,三五年过后,知了猴成熟了,用铁丝网把林子围起来,防止外人进入,自己独自享受摸知了猴的乐趣,唯恐漏网的知了猴变成蝉飞往他处,还把树的上面用遮荫网覆盖的严严实实,看上去如同壁垒森严的*事基地!

一般到了夜里十一点左右,漏网的知了猴们会敏捷地爬上树木或者高高的植物秸秆,有的会就近抓紧一些枝叶,蜕皮羽化,露出绿色的身体和皱巴巴的翅膀,吊在那里,灯光一照,很容易发现——第二天,用油一炸,好一道佐酒的佳肴!。

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到头伏这一阶段是摸知了猴的最佳时机,到了头伏,知了猴就会越来越少,有时陡然就踪迹全无,你再要想去摸,只有等到来年了。

不说了,又到了那个点了,走,摸知了猴去……

冯德良,单县*岗退休教师,中学高级职称,干过临时工,当过农民,扛过枪,诗歌、散文、寓言偶见于报刊杂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