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耳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角集一身情分真且深澎湃在线 [复制链接]

1#

文/赵国培

《民主与法制》已经出版整整期了!我真有一种小小的激动和深深的感触:我与这本千期杂志,有着太深的渊源!特殊的身份,难忘的记忆,厚重的情分,使我有着太多要说的话。

首先,我是一个忠实读者。

年,28岁的我,还可划入“文学青年”的行列(还有一个身份——业余作者)。我有一大爱好:阅读。当然,囫囵吞枣也好,细嚼慢咽也罢,所接触的书刊,清一色文学类。这年8月份,邮局师傅热情地向我这个老主顾推荐了还散发着墨香的《民主与法制》创刊号,赞不绝口:“法制类杂志,上海新出的,咱们国家头一份!换换口味,买一本吧,你不会后悔的!”

将信将疑,买到手里。但读过之后,我不仅没有后悔,反而十分庆幸:多亏听了邮局师傅的话,没有与这本杂志失之交臂。“听人劝,吃饱饭。”这是一本多么好的杂志啊!文字质朴生动,语言鲜活自然。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它这只“领头羊”,前无先人(但后有来者,且“大有人在”,法制类报刊铺天盖地,数不胜数。此乃后话),打开了普及法律知识的一扇大门!当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还不到一年,我们国家刚刚结束无法无天的动乱岁月,开始步入法治社会的正轨,人们对法律知识的渴求,绝对是久旱盼甘霖。我自己收获了许多不说,还经常引用杂志上举的案例、讲的道理,向身边人推荐、宣传,答疑解惑。这其中许多人,也陆续捧起了《民主与法制》,甚至当成“案头必备”“枕边书”。

就这样,我与《民主与法制》结下了不解之缘,直至如今。如果评选“最长时间阅读者”,我肯定有资格报名参选!

其次,我勉强可以算是半个编者。

年,亦师亦友的散文作家李明信老师,出任《民主与法制》总编辑。其时,我半路出家,已经在《法制日报》(现已更名为《法治日报》)干了整整12年文字检查工作——被人们戏称为“捉字虫”“文字啄木鸟”。咬文嚼字,纠错堵漏,也算比较“内行”了。明信老师让我付印前通读一遍,把最后一道关。“第一读者”啊,先睹为快,何乐而不为!更何况,还可免去或订阅或购买的一笔小小开支,一石二鸟,一箭双雕,一举两得,两全其美啊!

一晃儿,15个年头过去了。我一直踏踏实实地为这本心爱的杂志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工作着。刘桂明总编辑接替退休的明信老师后,还在版权页总编室一栏中,标注了五个字:“审读赵国培”。我摇身一变,名正言顺,当仁不让,成了“编者”队伍中的光荣一员。

另外,我还可以算这本杂志的一名普通作者,水平不高,但积极性可不低。

年春季,我约上专攻人物采写的作家李相兄(他曾结集出版《人物剪影》一书。经我介绍,从北京市公路局法制处退休后,当时恰巧“赋闲”的他,在《民主与法制》干过一段校对工作),一同采访了全国抗癌大使、北京电视台编导叶丹阳女士,写出了六千多字长文,标以“报告文学”。时任副总编辑赵晓谦老师阅后批道:“此文写得不错,但与本刊风格不符,请李总酌处。”明信老师大笔一挥,只写了三个字:“照顾,发。”于是,我记得清清楚楚,8月份,第15期,《叶丹阳——乳房守护者》刊出了。我想,倘若当时我们两名作者都未兢兢业业效力于本刊,近水楼台,是很难被特殊“照顾”登上如此“大雅之堂”的吧!稿子刊出后,反响不错,丹阳本人及她爱人——我的一位小友,也十分满意。有此经历,我又升格了,多了一个头衔——本刊作者。

刘总上任后,别出心裁,匠心独具,开辟了随笔类专栏《小声》。这可把我乐坏了。四十多年来,坚守业余文学创作初心的我,学写短诗的同时,也不时尝试这类千字小文。于是,就不时地投上一两篇。承蒙不弃,陆续登了一些。责任编辑张志然告诉我,刘总在编前会上,几次称赞了我的小文。杜林副总编辑也鼓励我说:“我看《小声》里您的小文,挺不错的。以后多写点儿啊!”

自此,我与朝夕相处、不离不弃的这本心爱杂志,又亲近了一层——我可是受到编辑肯定、领导表扬的作者啊!

这样,一人身兼三个角色:读者、编者、作者,多么荣幸啊!我的热情更高、兴致更浓、劲头更足了!尽管早属“超期服役”,但只要领导信任、身体和视力允许,我依然想为这本人人喜欢的普法读物增砖添瓦、锦上添花!

《民主与法制》啊,我没有一丁点理由,不越来越爱你!一个人与一本刊物,三种角色集于一身,我敢夸口:实属难得,稀有罕见!因此而结成的深厚感情,如胶似漆,水乳交融,骨肉相连,心心相印……怎么形容,也不过分!

(作者系《民主与法制》审读)

原标题:《三角集一身情分真且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