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钉妈妈又遇到了一个相当头疼的事儿,宝宝从上幼儿园的第三周,重新开始吃手,症状非常明显。只要一有机会,娃的手指就放在嘴里,甚至好几根手指一起放在嘴里。如果提醒他不要吃手,他很可能会故意笑着吃给你看,吃得更起劲…非常无语。
焦虑的钉钉妈妈赶紧去看了看网上宝妈们都咋说,结果真是惨不忍睹……吃手还算好的,还有咬指甲的、啃指甲旁边倒刺的,甚至吃鼻腔分泌物那啥的……真让人哭笑不得
虽说吃手是全世界宝宝的一个共同爱好,做过产检的妈妈有的通过超声就知道胎宝宝在肚子里就已经开始吃手了。
出生后,婴儿则会渐渐由无意识吃手发展到有意吃手,甚至变成咬手指。
美国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6-12岁的孩子中,有12%的孩子“经常”甚至“几乎整天”吮吸手指,而有44%的孩子经常咬指甲。
OMG!钉钉妈妈的娃目前才3岁半,娃要是到了6岁还这样,老母亲得焦虑好多年啊!
让人不解的是,宝宝在口欲期是过渡得比较好的,钉钉妈妈给了娃完全宽松的环境,鼓励他用嘴巴去体验世界和享受充分的手部探索,很快就顺利了度过了敏感期。按道理敏感期被充分满足,是不会反弹的。所以这次从幼儿园回来吃手应该不是反弹。可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于是钉钉妈妈紧急启动了攻坚模式,打算把这个问题吃透。
01吃手的危害
首先看看吃手到底有哪些危害,是不是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呢?答案是真的很需要重视!
1、不卫生,易生病
小朋友的手很难保证干净,也很难保证他们有意识的洗干净再吃…手上大量细菌就这么吃进去了。在幼儿园复杂的环境下,更是做不到完美的卫生条件,这样就很容易导致感冒、发烧、细菌互相传染。
有妈妈给钉钉妈妈反馈,孩子上次得了手足口病就是在幼儿园不注意卫生、经常实吃手导致的。
2、手指破损、变形,不美观
经常吃手的孩子某个手指一直泡在口水里,手指皮肤可能破损或者角质化形成老茧,或者鼓起一个包包,影响了手指的美观。
3、造成牙齿畸形
《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有提到这样一个信息:超过5岁后还吮吸手指的话,会对口腔的上壁(上颚)及牙齿的排列产生影响,而且这时孩子也开始受到来自玩伴、兄弟姐妹和亲戚的消极评价影响。
具体表现在,牙齿咬合问题、不整齐问题,比如牙齿突出、牙齿缺角等。
4、遭到嘲笑
这个更可能发生在大点的孩子身上。玩伴们可能会觉得吃手的朋友还是一个“小儿科”,没有长大,而笑话他。
02上幼儿园后吃手的原因
我们发现吃手有三种截然不同的类型:
一种是满足自己口欲期的需求。宝宝在2-3月龄的时候会出现口欲期,用嘴巴探索世界,因此吃手。
一种是缓解长牙的难受。长牙初期,宝宝牙床痒或胀痛。他们可能会把手或拳头塞进嘴巴,用力咬或者吮吸,让自己的牙床舒服一点。
但以上两种,都不符合钉钉妈妈这次的情况。
对于口欲期和长牙期都顺利通关的宝宝,进了幼儿园却开始吃手了,可能是缺乏安全感,感到焦虑导致的。就和大人感到紧张会扣手、摸衣角等习惯一样。
钉钉妈妈发现娃上幼儿园不久吃手之后,曾试过提供宝宝最爱的牙胶给他,结果他根本就不要。因此,这次吃手,真的不是因为口欲期和长牙齿,但是吃手的那种舒适的、稳妥的、放松的感觉印在他的脑海里。入园后,宝宝全天和爸爸妈妈分开,非常没有安全感,于是果断通过吃手获得那种舒适的、稳定的、放松的感觉。
有了这个基本逻辑,应对办法也就有了。
03上幼儿园后吃手的应对机制
1、找出孩子焦虑存在的原因
这次的案例,宝宝离开爸爸妈妈、离开熟悉的环境,短期内尚未适应新的校园生活,就是导火索。父母可以尝试引导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担忧,然后输入正向的、正能量的相关信息进行引导。
2、平静的提醒孩子
发现孩子吃手,多次说还那样,这是需要尽量克制一下情绪,不要吼他或者吓唬他,不要显得过于炸毛。太在意等于在强化吃手,3岁孩子孩子会有恶作剧般的成功感!
父母可以平静的告诉他吃手的坏处,让他自己觉得确实不好。或者就是平静的、不厌其烦的提醒,比如,“宝宝,把手拿出来一下哦”。
3、平时多抱抱孩子
小孩子大孩子都需要拥抱。孩子被爸爸妈妈拥抱时,大脑会分泌激乳素,让他获得“爱”和“信任感”,也获得“被鼓励”的感觉。在激乳素的作用下,孩子的大脑焦虑感和压力感也会减少。
4、每天陪孩子多做运动
运动可以让孩子出汗、放松、消除压力,运动也会让人聚焦以赴(因为它并不轻松),从而忘记吃手的事情。
比如钉钉妈妈就是带娃骑平衡车,两只手都没法拿下来吃,而且还得聚精会神驾车,保持平衡和行驶安全。
4、陪孩子玩互动游戏或做一些“手工”
玩亲子互动游戏和做“手工”,既能占着孩子的手,让他没机会吃手,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