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妈妈生气了!
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对忠说:“妈妈生气了”!
譬如,吃饭的时候忠磨磨蹭蹭,我就经常来一句:“快点吃!你再磨蹭,妈妈就生气了!”
忠不听话的时候,我就来一句:“你不要如何做,不然妈妈就生气了!”
……
开始,这句话的威力真的是很大,每次我这么说时,忠总是马上顺着我的意思去做。说习惯了,这句话,竟然成了我的口头禅,不知不觉的就会从嘴巴里吐出来。
直到有一天,忠因为盖子的事情发脾气,气哄哄的对我说:“妈妈,你再不给我把盖子弄好,我就生气了,不理你了!”
一次、两次、三次……次数多了,我突然发现了问题!
我经常用“我生气了”为口头禅要挟孩子,现在孩子就反过来学会用这句话要挟我了……这真如寂静法师所说:孩子就是父母的复印件啊!父母如何,孩子就会照搬无误……
我开始反思,并改变自己的方法!
每次我都告诉自己冷静-冷静-再冷静!然后学着心平气和的跟忠描述事实、造成的后果,以及我的期望,最后又在适当的时刻告诉他,怎样来弥补或解决目前的问题。
2
改变方法
继续用“忠吃饭磨蹭”一事为例吧,我是这样处理的:
“忠,现在已经7:20了,离我们上学出发还有10分钟,如果你还按照现在速度吃饭的话,我们可能会迟到!”
“哦!”
“妈妈希望你能吃的快一些,这样咱们就不会迟到了!”
“好吧。”
“你看,你是加快速度5分钟内把这些全部吃完呢?还是先把粥喝光,其他的都留下放学后再吃呢?”
就这样,忠在5分钟之内把早餐的全部食物吃饭,然后我们按时出发去学校。第一次调整的那天,效果超出预期,我心里美滋滋的如同找到了致胜法宝。
不听劝时,怎么办?
当然,也有忠不听劝的时候,怎么办呢?
冷静!冷静!再冷静!我不断的暗示自己!既然你如此不听劝,那么只有让你体验错误行为带来的自然后果啦!
该说的我都说了,该引导的我也引导了,但忠仍然选择一意孤行的磨磨蹭蹭的吃饭——那好吧,我闭嘴,什么也不说了,尤其是时间更不要提醒了,默默的等着他吃完饭、换好衣服、陪着去学校——肯定得迟到,但我还是什么也不说,为什么呢?他迟到了,自然有学校老师会告诉他后果……
果真!事后我与老师私下沟通——忠那天被狠批了!
此后,忠很少再磨磨蹭蹭的吃饭了,再也没有发生因吃饭磨蹭而导致迟到的事了。而我,也很少再用“妈妈生气了”为口头禅要挟孩子!
4
不经意间犯下的错误
“妈妈生气了”——亲子关系中多么普通又常见的一句话!
亲爱的你是不是如同我一样,也经常有意无意的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呢?并且也认为这句话没有什么问题呢?
是的。因为绝大多数的孩子都学会了察言观色,一时顺应父母的心意,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就不会觉得这句话有什么问题。
其实,孩子是非常敏感的,爸爸妈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他们产生巨大影响,只不过这种影响有的是已经表现了出来,而有的影响则如同休眠的火山一样在沉默的积累着,直至某天突然苏醒喷发。
5
爱孩子,不威胁
“妈妈生气了……”当事情发生时,如果我们父母换到孩子的角度去看一看,就会发现:
其实当我们以生气作为“要挟”的时候,孩子做某件事并不是因为他发自内心的愿意做,也不是因为他觉得这件事情应该做,而是担心父母生气,担心父母生气的后果,所以他们不得不“伪装”自己去做……其实,这对孩子是一个误导。
我们大人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不喜欢被逼迫,孩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一个人要做某事,理由应该是自发的、愿意去做,或觉得这件事情应该这么做。断然不是因为害怕别人生气或不高兴而去做。如果是这样,怎么都觉得会有一些被强迫的意味,被强迫的后果就是慢慢失去意志上的自由,慢慢的没有了自我。
所以,如果我们经常把“我生气了”挂在口头,这样就会对孩子形成一定的压力,让孩子感到紧张,从而处事小心翼翼,顺着父母的意愿,博得父母的欢心。严重者就会如文章开头一般,孩子会拿“我生气了”来反击对父母的不满!
所以,我们与其天天用“妈妈生气了”这话来要挟孩子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倒不如冷静下来,把自己换到孩子的角度去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孩子能接受改变。
亲爱哒,爱孩子,我们最好不要拿“生气”来说事哦!
(PS:喜欢两位妈妈的育儿观点,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