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语》是日本版的“红楼梦”,女作家紫式部以平安时代王朝为背景,展现了主人公光源氏的一系列生活与爱情故事。因此,《源氏物语》除了有宫廷的百态生活外,还有贵族的情爱生活。
而《源氏物语绘卷》则是文字与绘画的结合。根据《源氏物语》中的章节故事,用线条描绘出故事情节中的人物与景象,并用矿物颜料给图像涂上艳丽浓厚的色彩,用图画的形式讲述了《源氏物语》中的精彩片段。现存的《源氏物语绘卷》还剩下19幅画,分别是“蓬生、关屋、柏木”等场景。
图
《源氏物语绘卷》中的“东屋”场景
其实,在早于日本《源氏物语绘卷》年前,中国已经有幅名画《韩熙载夜宴图》,通过比较会发现,两者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
不同于《源氏物语绘卷》是虚构的小说场景,《韩熙载夜宴图》是一段真实的史实记载,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画卷采用了我国传统表现连续故事的手法,从右到左是一次完整的韩府夜宴过程,全图分为5段场景: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宴散。
在艺术表现上,《韩熙载夜宴图》全卷用笔挺拔劲秀,线条流转自如,“铁线描”与“游丝描”结合的圆笔长线中,时见方笔顿挫,工整精细。除了线条工细流畅,用色则是绚丽清雅、富有变化。画面中,侍女的素妆艳服、男宾的青黑色衣衫在形成鲜明对照的同时,又不失和谐。
图
五代时期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两幅画作虽然都是早期连环长卷,并且《源氏物语绘卷》也大量借鉴了《韩熙载夜宴图》的表现手法,但却在细节上却也有很多的改进变化。因此,本文就从两幅画作各自特点,解读它们在故事演绎艺术手法方面有什么异同,以及日本在发展变化中反应了怎样的学习观。
一、在画面分割和人物表现上,《源氏物语绘卷》做了大量借鉴
《源氏物语绘卷》对画面分割和人物表现的处理,同《韩熙载夜宴图》有异曲同工之处。古代的日本人,用客观的态度去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艺术。
1、利用家具进行画面分割与连接,形成电影式画面感
《韩熙载夜宴图》描绘的仅是室内的晚夜生活,故事情节相对较为简洁,画面中只借助屏风,使画面既独立,又连贯。
在画面的第一段场景“听乐”中,所有人目光焦点都停留在弹琵琶的女子身上,女子身后的屏风本来是结束这一段场景的物件,而屏风后探出半个身子的女子则意味着第二段场景故事的开始。
图
《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听乐”场景,利用屏风进行空间的分隔和联系
而在《源氏物语绘卷》中,描绘的有家族兴衰史,多个人的爱恨情仇,场景规模较为宏大。这个时候,光用屏风就不足以推动故事的发展,还需要借助其他的物件。
在“早蕨”场景中,右下方在整理白色布料的女子,被帷帐隔在一个空间里,而右上方的人物中君被眼前的两面帷帐和一个木盒围在一个空间里,还有左下方的人物也被帷帐隔在一个空间里。
一个画面,通过帷帐和木盒形成了三个空间,但同时又借助这些物件加强了画面的完整性。比如,上方画有植物的墙壁又将整理布料的女仆中君和联系起来,而中间的木盒也把左下方的人物和中君联系在一起。
图
《源氏物语绘卷》中的“早蕨”场景,利用帷帐、木盒等物件进行空间的分隔和联系
两幅画都利用家具来分割画面的各部分情节,同时又通过一些细节来暗示不同情节之间的关联,推动故事进行。
2、人物根据故事情节需要,把主要人物画大,次要人物画小
在中国画中,有一种突出主题的画法,就是把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画大。《韩熙载夜宴图》中,把主人公韩熙载画的比其他的宾客和侍女都要大。
图
《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宴散”场景,韩熙载的体型最大
这种突出主题的画法同样也流传到了日本,在《源氏物语绘卷》的“东屋二”场景中,主人公薰君的体型就比屋内的仕女要大。甚至在《源氏物语绘卷》的“关屋”场景中,人物更是比山大。
图
《源氏物语绘卷》中的“东屋二”场景,右边人物的体型比左边的仕女大
图
《源氏物语绘卷》中的“关屋”场景,人物比山大
这种根据画面结构均衡、故事情节需要,而将主体画得比实际透视比例要还要大的例子,早在中国《洛神赋图卷》的摹本中就出现过。画家顾恺之根据情节需要,把洛神和曹丕画得比山和树都要大得多。很明显《源氏物语绘卷》中,画家就学习了中国这种“人大于山”的构图处理手法。
图
北宋佚名《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图
二、“程式化”、“脱顶鸟瞰”和“倒三角”,《源氏物语绘卷》人物与构图的变化
《源氏物语绘卷》中所出现的这些构图,虽然很大程度上都是学习中国的,但古代的日本人并不仅局限于模仿,他们结合了自己的民族特色进行创新。
1、用“程式化”人物,代表身份的尊卑和地位
在《源氏物语绘卷》中,人物的描绘具有“程式化”风格。所谓的“程式化”,就是画人物形成了一定的套路,这样画出来的人物看上去都差不多,没有太多个性的独特展现。
图
《源氏物语绘卷》中的“程式化”脸庞
《源氏物语绘卷》中的“程式化”人物,就是人物脸部五官就只有粗眉、线眼、勾鼻和红唇。而这种“程式化”人物往往代表的是身份地位高的人物,而身份地位较低的人物形象,则画得更加细致和真实。也就是说,人物的脸画得越抽象,代表人物的身份越尊贵。
比如,下面图中的场景,主人公光源氏及其女眷的脸部勾画简单,而侍从的脸,则更接近真实的描绘。这种暗藏着身份等级的人物脸部画法,是中国画没有的。
图
源氏物语图屏风局部
2、“脱顶鸟瞰”式构图,将贵族的生活全部展现出来
《源氏物语绘卷》中自右向左展开,画家们为了使观者的眼光更自然地随着动作,从右向左俯瞰,采用了一种以自上向下的斜视角度构图。另外,为了使观者可以看到屋内的情景,便画了没有屋顶的房子。如此一来,不论故事发生在室内还是室外,观者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没有视线上的限制。这种构图方法,就是典型的“脱顶鸟瞰”式构图。
很显然,这种做法同《源氏物语绘卷》所要表现的主题十分吻合。在当时的日本社会,贵族们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宅子是什么样子的?他们的情感生活是怎样的一种情趣?这些事都是观者想透过画面知道的。
作者很明显抓住了观者想要“上帝视角”的心理,满足了观者的观看需求,把镜头深入到贵族屋里的每一个角落,将贵族生活的全部秘密都暴露了出来。这种直白的手法在中国画中确实少见,毕竟中国人讲究含蓄。
图
“脱顶鸟瞰”式构图,室内室外,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3、使用“倒三角”构图,使画面迎合危机剧情
在中国画中,喜欢采用三角式构图,因为三角式构图可以表现相对稳定静止的内容,增加画面的稳重感,表现在画里就是人物的整体造型呈现正三角形。比如《韩熙载夜宴图》中,团座的侍女造型就是正三角,给人一种特别稳的感觉。
这种传统的中国造型方式,《源氏物语绘卷》中也有应用。唯一有区别的是,《源氏物语绘卷》创新了一种倒三角形。比如《源氏物语绘卷》中,下图中间人物的整体造型是一个倒三角,就好像在一堆正三角中突然倒了一个,给人强烈的不安感。事实也是如此,画面中的剧情讲的是夕雾来看望病入膏肓的好友柏木,不久后柏木病逝。所以,画家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使用这种充满了不稳定性的倒三角构图,使画面迎合危机剧情。
图
《源氏物语绘卷》中的“柏木”场景
三、日本绘画由临摹到变化的思考:传承之余,更应积极融合创新
在日本,最初模仿中国画的时候,画家只是忠实地学习、临摹画里的手法,很少加入自己的个人创作。随着社会的发展,画家的创作思维开始活跃,他们渐渐在画作中加入本土文化,形成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绘画。
在《源氏物语绘卷》中,就很好地展现了日本人是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艺术的。比如,他们在学习中国突出主题的人物画法时,还用了“程式化”的人物面庞画法,来表现人物身份的尊卑等级。又比如,《源氏物语绘卷》在用中国传统的正三角式构图时,还创新了一种倒三角形,以满足画面迎合危机剧情的需求。试想,若是没有这些创新在里面,又怎么会在历史上留下灿烂的光芒呢。
“对传统,对民族遗产,只强调继承是不够的,这多少带点守住家业的意味。我们要提倡创业精神。好子孙不会满足于守住家业,靠祖宗的阴德,只会变卖家产,不能用自己的能力扩大家业的那是不肖子孙。”——卢沉先生
就像卢沉先生说的那样,借鉴外来艺术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创新,因为只有创新才能促进艺术的转型,进而转变成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绘画。就好比日本后来发展的浮世绘、岩彩画等,这些画种都是在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最终形成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绘画,被公认于世。而他们那种融合与创新的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结语:
《韩熙载夜宴图》与《源氏物语绘卷》虽然处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但都描绘了上层阶级的生活,用屏风等物件遮挡画面,打破画面的时间空间再重组。通过两幅画的对比,除了了解到两幅画的在艺术手法上的异同点,还可以领会到《源氏物语绘卷》的创作精神。而在学习中求变创新,也正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