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10月29日电(陈征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蒋雨彤)大家印象中的传统建筑工地是什么样子的?一般都会觉得以人工测量和建造为主,简单说,就是靠的是体力劳作。日前,“建功十四五·奋进新征程”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城乡建设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推进会走进中建二局三公司杭州移动二期项目,展示了当代“智能工地”是如何实现高效建造、精益建造、智慧建造的。
在施工现场有一条跳来跳去的“机器狗”,它的名字叫“智能巡检机器狗”,它眼神犀利、身形小巧,能够代替人工到施工现场去执行一些基础检查任务。据现场管理人员介绍,“智能巡检机器狗”能够对危险源进行分析,因为它身上配备了高精度激光雷达设备,能够识别火焰、烟雾、人员未佩戴安全帽、未穿反光背心等情况,更厉害的是,它能实现对有害气体的检测,因此,特别适合运用在地下管廊项目等较窄、较危险区域的安全检测。“智能巡检机器狗”采集的图像数据能时时上传系统平台,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处理,规避安全风险,保障人员安全。
项目总工程师柴亚辉介绍了基于3D核心算法技术的“实测实量机器人”。原本4小时才能测完一个平方米房间数据,现在只需要3分半钟就能完成,并且所有数据的测量和统计可以一键生成报告,大幅提升了现场质量管控效力。
相比其他职业,工地作业人员的体力付出较多,因此掌握身体健康状况对作业人员来说很重要。在智能工地上,配备了健康筛查的“秘密利器”——“智能体检一体机”,它具备机器视觉+生物识别+人工智能系统,能够60秒快速体检人员信息并提供健康建议。尤其在作业人员施工前对其进行健康筛查,也能有效排查高血压、高血糖、心脏等疾病,降低劳务用工风险,保障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
观摩现场,一台10吨重的挖掘机展示了精细化作业。挖掘机驾驶员通过手柄操控,让挖掘机的铲斗将陶瓷碗从地上端起,然后稳稳地摆放在了一根立杆上,最细的立杆直径只有1.5厘米。他还操控挖掘机,在铲斗上绑上毛笔,写下了“我爱中国”四个大字。驾驶员曾良成是位85后,有15年的挖掘机作业经验。作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这套技能水平的练就,可以对光缆的挖掘、高危险区域的挖掘等提供高效精准的作业,大大提高工程的效率和质量。
在中建二局,“高效建造、精益建造、智慧建造”的“三大建造”正在全面落地施行,多模融合定位技术,BIM+VR体验等系统硬件也已经落地,从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工程进度、成本管理、科技创新等方面助力工程总承包能力的提升。而同时,年轻的技术性人员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中建二局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许远峰表示,中建二局也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全力提高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的水平,为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