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耳环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家里总是鸡飞狗跳警惕三角关系,3个方
TUhjnbcbe - 2024/6/23 16:28:00

几天前,同事小王和丈夫发生了争执,没曾想正值青春期的儿子却摔门而出,一晚上电话不接,短信不回,可把夫妻俩人急坏了。也顾不上拌嘴吵架了,只顾着齐心协力找儿子。

同事小王为此烦恼的不得了,为什么别人家人的孩子成绩又好又听话,自己家的孩子总是如此不省心。

孩子不省心,未必是孩子自己的问题,这背后的祸根有可能是夫妻关系紧张,父母和孩子陷入了危险的家庭三角关系。

什么是“三角关系”?

“三角关系“是家庭治疗大师莫瑞·鲍恩提出的,陈海贤老师在《了不起的我》一书中做了生动的解释。所谓的三角关系,就是当两个人的关系出现问题时,其中一个人或者两个人通过引入第三者,来消减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张力,淡化他们的矛盾,从而让关系变得更稳定。

三角关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就像《中国合伙人》里面的铁三角。正向的三角关系本身没有问题,真正存在问题的是三角关系中的某一个人一直是另外两个人解决矛盾的工具,那么这个人就会被三角化,成为“夹心人”。

生活中出现被三角化的情况还真的不少,仔细观察就能发现许多:

比如,妻子在厨房打扫卫生,丈夫在沙发上打游戏,妻子就会指着看电视的儿子说:“一天天的光知道看电视,一点上进心没有。”其实,妻子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在指责丈夫沉迷于游戏,缺乏上进心。再比如,夫妻双方闹矛盾,妻子找孩子诉苦,数落丈夫的不是,丈夫也找孩子诉苦,控诉妻子的行为,这时候夹在中间的孩子左右为难,跟妈妈亲近感觉会背叛爸爸,跟爸爸亲近,感觉会伤害妈妈。还有一种最典型的,发生在夫妻双方和婆婆之间,婆媳之间闹矛盾,夹在中间的儿子就会非常苦恼,稍有闪失就会落得无情无义的下场。

被三角化的人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生活的小心翼翼,既不敢得罪甲方又不敢得罪乙方。

有个被三角化的孩子说:“我就像是父母的拳击手套,他们看起来是在打对方,其实都打在我身上。——《了不起的我》

可见,被三角化的人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不仅如此,不健康的三角关系还会带来其他一系列的危害。

三角化会带来哪些问题

1.容易让我们产生防御性的隔离

意识到自己被三角化的人会想办法脱离这种不健康的三角关系,最直接干脆的一种做法就是远离。

小王和丈夫吵架,儿子选择离家出走,因为在他看来,帮爸爸妈妈会伤心,帮妈妈会背叛爸爸,手心手背都是肉,帮哪个?索性离开这个糟糕的氛围,眼不见心不烦。

其实这种做法治标不治本,孩子只是在回避矛盾但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下次出现同样的状况他依然会采取离家出走的措施。

这种被三角化一直在压抑他的情感表达,其实他心里很爱父母,渴望父母恩爱如初,但他实际表现出来的样子就是对他们的争吵漠不关心。

防御性的隔离,是对自己无奈的保护,但让三个人都陷入孤独当中。——《了不起的我》

2.容易扭曲我们的感情

如果在小王的家庭纠纷中,孩子选择站在母亲旁边,那他就会被母亲的情感牵着鼻子走。母亲会向他抱怨自己的丈夫是如何的不负责任,如何的不思进取,如何的不懂体谅。

虽然孩子会心存疑虑,会心疼父亲,但是他不会表现出来,此时的孩子已经被母亲压制住了,无法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三角化关系里,如果我们要选择一边站的话,就要顺从我们站边的那个人,压抑对另一个人的感情。这样一来,情感就不再是我们自己的了,而被关系里的另一方给裹挟了,成了他的工具。——《了不起的我》

3.容易让我们产生内疚和自责情绪

妻子对丈夫说:“看看你儿子,考试成绩这么差。”丈夫回怼妻子说:“你教的儿子也好不到哪里去,长这么大,连个家务都不会做。“

看到父母双方因为这些事情吵的不可开交,孩子会把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他会觉得都是因为我做的不好他们才争吵,要是我很优秀,他们或许就不会吵架了。

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做的不够好,不能让父母满意。所有的父母都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在表达自己对另一半的不满情绪时,不要夹带着孩子,你们的一句话可能就影响孩子的一生。

既然被三角化会有如此多的危害,那么如何破解这种关系呢?

3个方法,破解“三角关系”

1.和家人保持边界,留有安全空间

心理学上有个“流浪猫效应: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善良的女士,散步的时候看到一只流浪猫,觉得它很可怜,就把它带回家喂养。过了几天,她去散步又遇到一只野猫,觉得它也很可怜,只好又带回了家。第三只、第四只......附近的野猫好像都被她遇到了。很快,她家变成了猫窝。她一边在家养猫,一边怨气冲天,觉得自己的生活被这些猫给毁了。可要扔下这些野猫又于心不忍,于是,她就成了猫奴。

一句话概括就是,助人者和求助者之间都要有一个边界,一旦突破边界就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这句话放在家庭关系中同样适用。

傅首尔曾经谈到自己和婆婆的相处之道:“和婆婆相处要保持距离,这个距离不是说你跟她不亲,而是要留有一定的空间,防止以后发生小矛盾的时候有退路。“

这就是典型的和家人保持边界,不仅仅是婆媳之间,就连夫妻之间,亲子之间也要保持边界。

首先,不要管的太宽。比如,丈夫今天在公司都做了什么工作,和谁一起吃饭了,孩子在学校都和谁交朋友了,这些事情,如果他们想告诉你,自然会说。

其次,不要爱的太满。爱的太满的意思不是减少对家人的爱,而是把一些爱分给自己,要学会爱自己,先爱己而后爱人。

最后,不要期望太高。正所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把期望放在别人身上本身就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因为主动权并不在自己。靠山山会倒,期望别人不如期望自己。

意识到渴望亲近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凡事有度,跨越了安全边界效果反而适得其反。时时刻刻绷住一根线,守住家庭红线。

2.课题分离,做好各自分内的事

课题分离是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的理论,意思是,要想解决人际关系关系的烦恼,就要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

区分的方法很简单,看行动的直接后果由谁来承担,谁承担直接后果那就该谁负责。

我们需要承认和尊重彼此的独立性,我为我的生命负责,你为你的生命负责,绝不轻易越界。——《了不起的我》

90后目前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催婚,催婚的行为本身就是没有做到课题分离。结不结婚是孩子自己的事,和谁结婚也是孩子自己的事,因为最终一起生活的是孩子们自己。

很多父母就搞不清楚这一点,总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帮助孩子挑选对象,孩子喜欢的父母不喜欢,父母喜欢的孩子不来电。最终的结果就是进入不断内耗的阶段,孩子干脆单身,任凭父母干着急。

最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自己去做决定,父母应该做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你只需要告诉他,如果你不结婚,这件事的后果是什么样的,如果发生最坏的结果自己是否能够承受,如果可以承受那么就要鼓励孩子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到底,切不可到时候怨天尤人。

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自己,父母能做的就是做孩子坚实的后盾。你会发现,当大家都能做到课题分离的时候,家庭氛围反而更和谐了。

3.发展自我,身教大于言传

很多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看到孩子不认真学习就会气不打一处来,更有甚者一边对孩子拳打脚踢,一边还振振有词:“就是因为我没有考上好大学,才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出人头地。”

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应该思维,应该思维本身就是一种不正确的思维方式,它不仅固化了我们的想法而且阻碍我们表达真实的感情。

凭什么你没考上好大学就一定要求孩子考上好大学?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强行加在孩子身上,孩子只是在替你完成愿望,你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吗?

我这么说很多家长会觉得委屈,这些都是为孩子好,还有错了?其实,初心是好的,只是方法不对。

如果你对孩子说:“我没考上好大学,你可要认真学习,考个好大学。”孩子可能会反驳你:“你都没考上好大学,你还让我考上好大学?”

这种处理方式适得其反,正确的做法是发展自我。

不是想让孩子认真学习吗?那你自己就不要再抱着手机不放了。孩子的模仿性是极强的,他在一旁写作业,你在一旁刷手机,孩子能好好学习?

想让孩子变成什么样子,自己先变成那个样子。想让孩子多读书,自己就应该平时多看书,想让孩子有爱心,自己在平时就要做到待人和善。

你应该把自己变得更好,让孩子因羡慕而产生变好的愿望,进而孩子会采取主动行为,就算是模仿,也是在向优秀靠近。

总结

组建一个家庭不容易,每个家庭都会存在一定的摩擦,孩子不省心,不一定全是孩子的错,也有可能是陷入了危险的三角关系。不必恐慌,想要摆脱危险的三角关系不妨试试下面3个方法:

和家人保持边界,留有安全空间课题分离,做好各自分内的事发展自我,身教大于言传

席慕容曾经写道:“挫折会来,也会过去,热泪会流下,也会收起,没有什么可以让我气馁的,因为,我有着长长的一生。”如果用发展的眼光看这个世界,当下的矛盾就不再那么重要了,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将拥有长长且幸福的一生。

1
查看完整版本: 家里总是鸡飞狗跳警惕三角关系,3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