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耳环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重点报道硬核攻坚十二载青岛农业大学服
TUhjnbcbe - 2024/8/11 21:42:00
北京看白癜风比较好专科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硬核“攻坚”十二载“智慧”增彩新画卷

——青岛农业大学服务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乡村振兴再出发

6月初的华北大地,正是水草丰茂、万物萌发的季节。在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明集乡的黄河三角洲耐盐碱花生研究院实验田里,王晶珊教授正蹲在地里仔细查看着土壤情况,刚刚播种的“宇花18号”耐盐碱花生正在厚厚的盐碱土层下悄悄孕育生长。

王晶珊是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也是东营盐碱地上小有名气的“花生专家”。从年起,作为山东省科技特派员,王晶珊就和学校一批批专家教授一起开始了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上的科技服务工作,把适合当地的技术和资源源源不断地带给盐碱地老百姓,为当地带来一场场科技致富的“及时雨”。

“作为一所农‘字’号大学,服务‘三农’是青岛农业大学始终坚守的初心和使命。过去12年间,学校千余名师生在黄三角盐碱地上接续耕耘,踏踏实实搞科研、真心真情做服务,为当地脱贫攻坚做出了应有贡献。”青岛农业大学校长刘新民说,“乡村振兴,久久为功。‘十四五’开启,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上,学校将继续瞄准盐碱地发展‘卡脖子’问题,扎实攻坚、硬核发力,在充满希望的黄三角盐碱地上绘就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画卷!”

到盐碱地去因地制宜打造脱贫致富“农大模式”

“毛坨的‘坨’,就是疙瘩的意思,说的就是这个地方啊,以前是寸草不长的盐疙瘩。”回想起当年农大专家教授们来村里和大家一起开荒盐碱地的情景,毛坨村的村民们仍是满怀感动。“毛坨村能有今天的发展变化,我们全村人都感谢青岛农业大学的老师同学们。”

在黄河入海口三角洲地带的万亩重盐碱地上,怎么脱贫致富,始终困扰着这里的老百姓,也是青岛农业大学一直牵挂的事。年,青岛农业大学从东营市利津县的毛坨村起步,开启了在黄三角盐碱地的扎根服务。

“初到毛坨村,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当地农业生产不仅饱受中重度盐渍土壤制约,而且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品种和技术落后,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低,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学校资源与环境学院崔德杰教授为首席专家的盐碱地提质增效团队是最早进驻毛坨村的团队之一,“因此我们不仅着眼盐碱地土壤改良,进一步规划了研发耐盐碱品种、探索推广新的种植模式和种植技术等方法,以解决老百姓实实在在的‘收入’问题为目的,提升土地生产效益。”

因地制宜为毛坨村量身定制农业生产规划,学校在当地成立5个专业实验室,选派专家教授组成土壤、果树、蔬菜、农学、食用菌、水产和园林7个团队入驻,正式开启了盐碱地上从无到有的“耕耘”。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开发成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2月,学校与毛坨村合作共建“东营青农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利用及生态农业研究中心”,后又建设成为“青岛农业大学黄河三角洲研究院”,“盐碱地项目”成为学校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抓手。

学校师生在毛坨村开展科技支农社会实践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年来,学校专家们针对毛坨村土壤情况研发和推广了系列耐盐碱农作物新品种,“青麦6号”耐盐小麦、“宇花2号”耐盐花生等新品种得到大面积应用;调整当地农作物种植结构,葡萄、花生、蔬菜、食用菌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度上升;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含量,盐碱地改良、上农下渔、无土栽培、稻鸭共生、耐盐林果、粮油栽培等六种生产模式为主的盐碱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陆续在村里示范推广……“合身”又“贴心”的科技服务使当地的农业生产“久旱逢甘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就这样,在一代代专家教授的苦干实干下,一个个相继落地的科研项目,一批批相继推广的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在科学上站得住、技术上行得通、经济上划得来,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毛坨村实实在在的变化,得到了越来越多当地农民的普遍认可,盐碱地上脱贫致富的“农大模式”也在越来越多地方推广开来。

利津县的农业大棚正在种植耐盐碱农作物新品种

辐射东营市聚焦“产业”升级赋能乡村振兴

“我是搞花生育种研究的,当时就觉得盐碱地上的老百姓太苦了,花生是高价值经济作物,只要能选出几个耐盐碱的好品种,教给老百姓种,就能让他们过上更宽裕的生活。”回忆起到初到东营的初心,王晶珊道出了自己朴实的想法。“但我们很快发现,解决农民‘致富’问题不能凭借短时的增收,只有夯实产业根基,让乡村具有‘造血’功能,才能激发农民的内在动力和蓬勃活力,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王晶珊说。

随着学校科技服务范围从毛坨村不断向整个东营市辐射扩展,学校与东营市的合作不断密切深入。年9月,双方正式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年10月,学校与利津县人民政府签订校地战略合作协议,青岛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利津)揭牌成立。一系列合作的推进加速了政产学研用结合,学校在盐碱地的科技服务得以由点及面,向着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坚实迈进。

学校与东营市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青岛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利津)揭牌

“有了思路,就能找到出路。推进产业振兴,学校首先着眼做大做强当地传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确保农民收入。”学校副校长赵金山说到。

棉花是黄河三角洲的强传统优势产业,崔德杰教授团队瞄准棉花产业转型升级这一农民致富的关键突破口,经过10余年持续攻关,提出滨海盐碱地棉花优质高产稳产简约优化栽培技术体系,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改良了培肥土壤,而且能够确保滨海盐碱地棉田稳产公斤以上,从根本上保证了当地农民的基本收入。

除了扶植传统优势产业,学校着重创新种质资源,培育新型产业,加速当地产业结构调整。针对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学校30多名专家教授在东营黄河三角洲引进大量盐碱地适生粮食作物、油料作物、果树作物、饲料作物、能源作物、绿化植物和微咸水适养水产品等种质资源并进行筛选。多年来,农学院林琪教授小麦团队培育的“青麦”6号在盐碱地上获得了过千斤的骄人成绩,并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王晶珊教授花生团队培育的耐碱花生在利津县汀罗镇示范面积达多亩,产量稳定在公斤以上;宋希云教授玉米团队筛选出的耐盐玉米品种,使当地春玉米播种面积稳步增加。

学校还以盐碱地适生种质资源为基础,以不同作物类型的间套作配置设计和轮作为突破口,构建了花生玉米间作模式、花生棉花间作模式等多种新兴高效生态农业系统,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和生物多样性,产出效果显著增加,顺利实现了新兴产业培育和产业替代,为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打下坚实基础。

平均亩产.82公斤,“青麦”6号实现盐碱地亩产过千斤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多年来,学校以产业化推广为核心,先后组织选派12个学院的27支研究团队、余名专家教授和余名研究生进驻东营市开展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推出一批适宜盐碱地生产的农业新品种和栽培、种植技术模式,为盐碱地现代农业发展开出一剂剂脱贫致富‘良方’”。

据赵金山介绍,学校围绕盐碱地综合改良和高效利用累计申请各类科研项目76项,发表学术论文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7项;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开展农业生产,累计节水30亿立方米,粮棉油作物累计增产3亿公斤,直接经济效益15亿元;引种、试种、筛选了小麦、花生、甘薯、玉米、苜蓿等作物耐盐种质资源,育成或审定抗旱耐盐碱农作物新品种21个,筛选、鉴定、培育耐盐白蜡、榆树、竹柳、盐柳等苗木品种10余个,引进耐盐葡萄品种8个,种植滨海生态改良植物亩,并在各地产业化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东营市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立足黄三角“智慧”先行助力打好种业“翻身仗”

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明确提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作为一所农业大学,如何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发挥‘农大优势’、做出‘农大特色’、展现‘农大力量’,是‘十四五’时期学校继续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关键所在。”校长刘新民谈到。

早在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为全国第二个国家级农高区。年,青岛农业大学与黄河三角洲农高示范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生态高效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成为学校助力黄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平台。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坚持以科技人才为主体、以科技成果为纽带、以基地平台为载体,学校紧密聚焦国家战略,抢占“互联网+”发展高地,集中打造一系列智慧化集成示范基地,为进一步加快盐碱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产业化推广,确保农民增收增产提供了重要支持。

如今,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生态高效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广阔的试验基地上,学校规划建设了“一场”“一园”“七区”,以此打造学科建设高地,服务重大产业需求,培育区域发展动能,引领科技示范推广。建院以来,研究院已整合学校19个专家团队入驻,开展了超过20项不同层次的科研项目研究。

学校召开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生态高效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科研团队工作会议

“‘农业生态化’和‘优质种植产业化’是当前研究院开展科研创新和进行科技服务的两大核心。”学校科技处负责人赵龙刚介绍到,目前研究院已申请国家级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特色载体专项资金--育种平台建设项目经费近万元,将创建国内首个耐盐碱作物智能精准育种技术平台,同时建设建筑面积1平方米的耐盐碱作物智能精准育种加速器一处。“项目建成后将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需求,建立盐碱地作物种质资源圃,形成盐碱地植物快速筛选、扩繁、栽培一体化技术链条,开展低、中、高度盐碱地道地盐碱植物产业化示范。”赵龙刚说。

时值初夏,正是盐碱地智慧草畜一体化示范场里的苜蓿正旺盛生长地季节,草场中矗立的几个农业物联网智慧化设备,正实时监控着草场的土壤和空气温度、湿度,草场风力及降雨量等基本数据。“针对黄河三角洲区域内大片盐碱化土地,突破传统作物种植产量不佳的局限,建立嵌入式和替代性牧草种植制度,打造高标准农田示范样板,构建引领当前草畜一体化的智慧草牧业新模式,将为解决盐碱地生态高效发展问题提供科学示范。”负责该项目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学校草业学院副院长孙娟教授说。

在距离农高区一小时车程的利津县明集乡,正在紧锣密鼓筹建中的花生小镇成为学校进行盐碱地农业集成示范的另一个典型。年,由山东青农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青岛农业大学在东营市建设的黄河三角洲耐盐碱花生研究院拔地而起。研究院以王晶珊教授团队的花生研究工作为基础,以科技为向导,以花生为主题打造特色园区、建设特色小镇,以“公司+大学合办研究院”模式集合展示耐盐产业成果,带动耐盐高油酸花生和耐盐植物产业链健康发展,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黄三角地区土壤盐渍化严重,大部分无法种植普通作物品种。山东是花生这一重要油料作物主产区,建设花生集成示范园区,可以最大限度利用智慧化手段和产学研用一体的便捷条件进行花生育种研究和转化推广。”据了解,王晶珊教授团队针对耐盐、高油花生种质资源匮乏,耐盐、高油花生品种培育难的“卡脖子”问题,利用所掌握的细胞工程技术手段培育出耐盐、高油花生新品种,解决了本领域世界性技术难题。目前,团队已培育耐盐花生新品种20余个,包括高油、高油酸和兼具高油、高油酸花生新品种,其中1个品种是迄今国际上含油量最高的花生品种。

“花生专家”农学院王晶珊教授

去年底,青岛农业大学主持实施的山东省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黄河三角洲耐盐碱花生新品种栽培与云服务推广示范项目落地东营,拉开了开展盐碱地科技服务的智慧化新篇章。

“有了好品种、新技术,在盐碱地上推广应用是下一步的关键。”据项目负责人、学校大数据与网络管理中心盖凌云副教授介绍,项目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展示耐盐碱花生品种余份,种质资源0份,建立耐盐碱花生种质资源云平台;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结合的交汇点、创新点,开展耐盐碱花生生产技术、生产方案的示范,进行科技成果推广,推动云上线下科技成果落地;上接科研院所和农业专家,下接种植大户和各类经营主体,建设覆盖耐盐碱花生生产全过程、便捷高效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以点带面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打造‘云平台+企业+农科驿站+科技特派员+农户’的科技服务新模式,切实提高农民花生种植技术和生产水平,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

在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会议上,青岛农业大学作为科技特派员组织实施单位受到科技部通报表彰,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初心始终牢记在农大人心间、践行在农大人脚下。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开展社会服务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也是学校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下一步,学校将继续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着力开展盐碱地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和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在广阔的黄三角盐碱地上绘就乡村振兴的大美画卷。

智慧草畜一体化示范场和农业物联网智慧化设备

1
查看完整版本: 重点报道硬核攻坚十二载青岛农业大学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