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耳环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叶檀50年一次的大机遇年轻人扛上包去长三
TUhjnbcbe - 2024/8/21 23:40:00

文/叶檀财经女侠

毒舌善心

中国,一个大的发展机遇期到了。

可以预见,十年后户口制度被彻底取消,城市群日新月异,真正的东京都式的大城市群连成一片,5G成为基础设施,大部分活动在云上进行。

最近,传来一连串重量级消息,我们在这些消息中被爆击,被锤炼,被反复揉搓,在动荡中满怀憧憬。这些消息事关中国经济未来,事关中国城市群发展,事关中国人未来的生存环境。

4月9号,国家发改委宣布,已经印发《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改革建设用地计划管理方式。

其中最重要的两项改革牵涉到人和地,土地和户口制度,关系两大最重要的经济要素。

年轻人请打好包去大城市群!

新土地改革,利好大城市群。我们继续看好重要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成渝。

长三角和珠三角是中国最耀眼、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城市集群,闪烁在地球城市群星之列。现在,长三角、珠三角已经是重要城市群,未来会更大,如果我现在是年轻人,一定会进入这两大城市群,分享未来发展的红利。

请注意上述文件重点,推动建设用地资源向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群倾斜,鼓励盘活低效存量建设用地,控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

这意味着政策的大改变。

北京、上海这两座特大城市一度严格控制人口。

年,北京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制定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严格控制人口规模”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北京市的决议里。

北京提出人口万的“天花板”,原因是水资源严重短缺、承载力接近极限。

但是,年,北京常住人口已经到达.6万人,人口规模还在增长。当年,因为疏解非首都功能,北京常住人口增加36.8万人,增速1.7%,是“十一五”以来增量最少、增速最慢的一年。但是,北京人口要实现到年比年下降15%左右的目标,难上加难。

同样计划控制的还有上海,计划将常住人口控制在万左右,直到年,而上海年的人口已经是万,也就是说20年左右的时间只能增加75万人口。要知道,从年到年的15年间,上海的人口净增了万。

年,上海的外来人口下降1.5%,是28年来的第一次。北京外来人口的数量增长了0.5%,创年以来最低增幅。

在人口下降的背后,是常住在大城市的一些国民背上背囊,离开他们已经居住了几十年的家乡。我有个企业家朋友,虽然已经完成了部分原始积累,只因为从事的不是高大上行业,离京赴浙。他的两个孩子,已经一口北京话。

我们难道非要逼着这些人离开大城市?我们显然有更智慧、更人性的办法,让城市化、市场化和安居乐业齐头并进。

我坚持认为,正是过去四十年,中国展开的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迁徙潮,才筑就了一个工业社会和商业社会的根基。让人固守在某一块土地上,只能建立严苛的、没有希望的传统小农经济。

无论曾经的东莞有多乱,珠三角的火车站多么拥挤,他们依然是见证改革开放荣耀的勋章。

终于,大城市群希望来了。

在发改委的文件里有一句话,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

翻译一下,估计是大城市不必保留耕地,可以向其他省市买。大城市扩张,城区可以扩张,只要保持总量控制,在总耕地指标不变的前提下,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只有集约用地,才有青山绿水。我去过浙江,老家衢州一些县保留青山绿水,省里专门拨款保护。

每个县城郊区都辟出一块产业园,建一堆丑丑的高房子,是资源的严重浪费,完全没必要。我在广东的水源地,见证了保护水源和发展工业之间的两难境地,水源地为了GDP兴建工厂,他们认为自己保护水源支付了成本,却没有得出相应的收益。

重庆是先吃螃蟹的土地交易市场。

作为中国最大的直辖市,重庆城区面积太小,在广袤的山地里有很多贫困人口,被戏称农村区域最大的直辖市。为了高效利用土地,早在十几年前,重庆就实行了地票制度,既能扩大城区面积,还能保护耕地,一举两得。

年,黄奇帆在《学习时报》上撰文介绍了产生奇效的地票。

年,经中央同意,重庆成立农村土地交易所,启动地票交易试点。我国的国情,人多地少,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农村又有闲置的宅基地和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把这些集体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就能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存量,增加耕地数量。

一方面城市扩张了,一方面土地增加了,又没有影响耕地。用地指标除优先保障农村建设发展外,节余部分就形成了地票。

只要在土地交易所里买到地票,获得地票者就可以在重庆市域内,申请将符合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农用地,征转为国有建设用地。

因为特殊的户口和用地政策,我国的城市化非常浪费地,被严重异化。

全球城镇化的普遍规律是,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农村建设用地相应减少,农耕地不仅不会减少,还会有所增加。因为城市居民用地节约,城市居民人均居住生活用地约平方米,农村在到平方米左右,农村人均用地量大概是城镇的2.5倍。

从理论上讲,一个农村居民进城后,可以节约用地平方米左右,复垦后,耕地必然增加。我国恰恰相反,从到年,有1.33亿农民进城,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76.4%,但农村建设用地反而增加了万亩。耕地年均减少约0万亩,直逼18亿亩耕地红线。

本来应该扩张的上海、深圳等城市没地,在城市定居的人想回老家分地,或者在城市落不了户只能回乡建房子,“两头占地”。

试想一下,如果深圳近郊保留耕地、而在没有工业基础的云南山区发展城镇,总体经济得不偿失,还不利于保护环境,因为人口分散,意味着各个地方都需要基础公共设施,就会出现在水源地建垃圾场、在偏僻山城建鬼城的事。

以上海为例。

年底,上海市建设用地已达平方公里,开发强度为46%,建设用地总量到“天花板”,“十三五”时期逐年减少建设用地增量,原规划建设用地总量实现负增长,到年要守住平方公里的红线。

根据《上海市第三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年,农业经营户55.89万户,农业经营单位0.57万个,耕地面积19.08万公顷,实际经营的林地面积4.73万公顷。

上海居然有多万亩的耕地!

有必要吗?

上海可以向其他省份购买。有的省份会“长出”土地。比如江苏,河流带来滚滚泥沙来到入海口,滩涂面积不断扩张。江苏全省滩涂总面积超过0万亩,江苏沿海每年会长出2万亩左右的“息壤”。这笔巨大的财富,可以通过土地交易所出售给上海。

相比京沪,深圳更难。

根据深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到年,深圳建设用地总规模需控制在4平方公里以内,但截至年,全市建设用地已经达到平方公里,新增土地所剩无几。

深圳只能靠旧改与棚改,从年以来,深圳通过城市更新供应用地连续6年累计超过公顷,年达到公顷,城市更新已经成为深圳土地供应的主要来源。

一座如此有活力的城市,就因为土地被捆住手脚。

现在不一样了。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发达的大城市能获得土地,这些城市割断了绳索,龙入深水,大展拳脚。中国需要粮食安全,需要18亿亩红线,但不需要每个小城市都建产业园。

土地放松早有先兆。

年9月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31号文);今年1月,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调整报国务院批准城市建设用地审批方式有关问题的通知》;3月1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授权和委托用地审批权的决定》,将国务院可以授权的永久基本农地之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审批事项,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省级政府获得一项重要权利,土地。

由国务院行使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权以及永久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公顷、其他土地超过70公顷的土地征收审批权,授权省级政府或委托试点地区的省级政府实施。

实施的标准程序是,先修改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完善配套制度,然后分步实施。

我们上个月解读,省级政府权限增加,建设用地权限开放,意味着土地不再铁板一块,意味着对大城市群越来越利好。长三角、珠三角、成渝成为最受益的城市群。

因为,授权和委托的首批试点省份是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广东、重庆,试点期限1年。试点省份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

长三角、珠三角马上就要进入新一轮大发展期,重要性可以跟浦东新区成立相提并论,成渝正在拓展,我们为什么暂时不推荐京津冀呢?那是心脏,相对来说比较谨慎。

谢天谢地户口政策终于要彻底放松了

跟土地制度一起松绑的,是户口制度。

这次发改委的意见总共分九个方面,除了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

推动超大、特大城市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探索推动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

年,将督促城区常住人口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推动城区常住人口万以上城市基本取消重点人群落户限制。此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城市便捷落户。

这一次督促放松,主要是为了实现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目标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圆满收官的总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请注意几个城市人口线,万以下已经全放,万以下今年必然全放,0万以下基本放,特大城市进行积分互认,南京跟杭州之间、上海跟杭州之间积分都得认。

始于年的户口限制,这几年一直在放松,从秦朝开始的严格的户籍制度,终于朝着居民均等化的方向推进,符合工业文明、商业文明的新身份制度登场。

这项重大进步,可以跟取消农业税相提并论,这意味着社会组织架构、财富来源的根本改变。

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年以来,全国已有近60个城市发布了与人才相关的政策,仅3月份就有约20个城市发布了各类人才政策,其中大部分都与购房相关。

表面上,落户还有一些限制,实际上,受过点教育的年轻人都可以在自己心仪的城市落户。

南京是准一线城市,4月8日刚出落户新政。南京市正式发布《关于支持促进高校毕业生在宁就业创业十项措施》,其中最引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叶檀50年一次的大机遇年轻人扛上包去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