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好比一台电脑,有硬件有软件,硬件就好像我们人的五官和胖瘦、遗传基因等,硬件不会变,软件是随时可以升级的,电脑与电脑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们安装的软件和硬盘里所储存的数据,而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就是我们的相处关系。
有些人说关系最难改变,确实我们生活中无时无刻不是与关系共存,想要改善关系也需要一些方法,作者邱丽娃和徐一博协作的著作《美好生活方法论》一书,通过21堂萨提亚课,四大部分的学习和练习,改善我们的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让我们走向幸福的人生。
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一致性沟通的重要性。
一致性沟通
“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意思是说的话和做的事内外一致。然而父辈教育我们说话留三分,不要心直口快,还有因为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很多时候说出来的话和做的事不是出于本心。
马上就到七夕节了,有很多女孩想收到礼物,可心里想嘴上不说,就想让对方猜,如果对方猜对了送了心意的礼物,女孩会很开心,如果送不对就会找茬生气,很多男士也是很不解,买了礼物还生气,女人真麻烦。
生活中这种不一致表达让对方猜,或者让别人传话的事情太多太多,不会自己去真实表达,这样就会产生很多冲突。
很多时候不是不去一致性表达,因为在原生家庭中,亲子之间孩子是属于比较弱势,孩子在面对父母的情绪雷区的时候,孩子为了躲避这些潜在的危险,孩子为了获得安全的生存空间,生成了四种不一致的沟通方式,分别是指责、讨好、超理智和打岔。
这四种模式很常见,几乎每个人都会用到,为什么这四种就成了不一致的沟通方式了呢?原因是在沟通中“沟通三元素”没有都考虑到,沟通三元素:情境、自己、他人。
指责是在沟通的时候指责对方、远离对方,只考虑情境和自己,不考虑他人;讨好是在沟通的时候讨好对方、迎合和听话,只考虑他人和情境,不考虑自己;超理智是在沟通的时候运用理性,讲道理、分析和数据,只考虑情境,不考虑自己和他人;打岔是在沟通的时候开玩笑、转移话题、回避,不考虑情境、他人和自我。
所以在沟通中的少了三元素中的一种,都会发生一些冲突,让关系变得紧张,一致性沟通,既能考虑到情境,也考虑自我和他人。
产生求生存姿态是因为在原生家庭中有很多未满足的期待,要想做到一致性沟通,就要学会看到自己的渴望和他人的渴望,才能对现实情境做出合理的认知判断。
运用冰山系统探寻冰山下的渴望,真正做到一致性沟通,下面我们一起认识、提升内在,让人生开始改变。
看到的听到的不一定是真相
在关系里我们更多的是看行为和事情上,通过别人的言语和表情做出判断,下意识做出防御姿态,可是在这些事件的下面还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东西。
萨提亚模式的咨询技术是围绕冰山系统构建的,利用系统帮助个体觉察自己的知觉过程是如何被扭曲的。系统大致从意识过程行动到意识和无意识交界处的应对姿态,再到无意识的情感体验感受和感受的感受,心理现实对待事件的观点,到深层内在的渴望和自我生命力。
比如我们看到孩子流鼻涕可孩子就想吃冰糕,大人一般情况下就会制止,孩子就会哭闹,大人不理解就会一顿吼骂或者打。
我们利用系统方法,看下大人和孩子水平线下面最深看不见的渴望是什么。事件:孩子流鼻涕要吃冰糕,行为:不让孩子吃;应对姿态:指责;感受:担忧、气愤;感受的感受:血压上升;观点:都流鼻涕了还吃冰糕,这样不就生病了,生病了住院,孩子受罪还花钱,那可不行要制止,当制止孩子的时候孩子不听哭闹,突然血压上升怒气一下就上来,我是为你好你还闹腾,就会吼骂和打,为什么直接去到指责,因为在小时候原生家庭里父母也是这样对待自己的;渴望:孩子能理解父母的心,自我生命力的价值感和不安全感降低。
同样的事件,孩子的应对姿态:指责和讨好,感受:害怕;感受的感受:有点发抖;观点:刚才跑了一圈很热,就想吃一个冰糕,我不想父母管我,我想自己说了算,可我又担心父母生气会打我;渴望:被接纳;自我生命力:独立自主下降。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看水平线以上的事情,水平线以下的东西完全忽略,所以我们要时刻觉察自己的情感感受,去接纳感受,理解浮现的想法,有时因为生活经验我们总结一些固有的观点,因为这样让会很好地应对生活发什么的各种状况,就因为这种固有的观点让我们不是多了智慧,而是出现了一些偏差。
当我们时刻觉察浮现的想法看我们的期待和更深的渴望,当看到被封藏的渴望时,改变就发生了,我们更加能接纳生活,活在当下。
为什么我们会封藏渴望呢?因为在生活中我们为了在原生家庭里更好的生存,我们选择把自己的渴望封藏,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怎么走出原生家庭的桎梏。
原生家庭的总结者
大家对原生家庭这个词都不陌生,为什么说一提到改变就要从原生家庭说起呢?
每个人都是由两个细胞合成分裂,然后形成的人,底层色彩都是相同的,那在后面的不同就是因为每个家庭的三角关系的不同。
父母是来自两个不同的家庭,两个不同家庭有不同的父母,这样的结合都各自带着原有家庭的模式进入一段新的婚姻。
每个家庭内在关系脚本是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分为等级模式和成长模式。
等级模式是关系中处于高等级和低等级,比如很多父子关系里,“老子说了算”就是等级模式,父母就是高等级,孩子就是低等级。这种模式会让低等级一边服从一边反抗,所以会看到很多孩子小时候听话,到了青春期就和父母对抗。
成长模式是彼此互相尊重没有高低之分很平等。这样的模式里,彼此一致诚实,能做到无条件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