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式空调标测值难统一引发企业担忧
2007年3月1日,单元式空调正式实施能效标识制度,这是商用设备领域中首类被强制要求粘贴能效标识的产品,其标识制度的实施也因此受到诸多方面的争议和关注。 据《单元式空气调节机能源效率标识实施规则》,单元式空调(制冷量在7kW以上的一对一空调产品)的标识上应标出七项内容:(1)生产者名称,(2)产品规格型号,(3)能源效率等级,(4)能效比,(5)输入功率(瓦),(6)制冷量(瓦),(7)依据的能源效率国家标准编号。其中,生产者是指产品的品牌所有者;产品规格型号应依据GB/T17758的现行有效版本的要求编制,亦可同时使用企业自己的编号,但必须与铭牌上的标注相一致;能源效率等级应依据GB19576的现行有效版本中能效等级判断方法的要求和检测报告确定;制冷量、输入功率应依据GB/T17758、GB/T18836或JB/T8072的现行有效版本和检测报告确定;能效比应依据GB19576、GB/T17758、GB/T18836或JB/T8072的现行有效版本和检测报告确定,但不应大于能源效率等级的上限值。
对于这些看似清楚的规定,企业却很困惑。“很多情况下,我们可能无法标注出产品的准确值,很难做到标称值和检测值一一对应。”松下某技术负责人的话令《电器》颇为惊讶。该负责人表示,并非是企业出厂时不对产品进行系统检测,而是即使一一检测了产品,出场后其能效也很难控制。和家用空调室内室外机一对一不同的是,单元式空调有多种室外机和室内机的匹配方式:室外机有落地式、壁挂式、侧向送风式、斜上送风式等;室内机有嵌入式、吸顶式、壁挂式、风道式等;从制热形式上分,室内室外机都具有单冷和冷暖两种。由于不同的室内机可以和不同的室外机匹配,用户可以自行选购或订购,就产生了多种组合,而不同的组合能效水平又不尽一致,这就引出了如何备案和标示的问题。
对此,全国能效标识管理中心发布公告称,针对单元式空调机内机与外机不同的匹配形式,备案方可选择以内机或外机为主系列,选择相同规格能效比最低的一种匹配型号进行备案。使用同一个能效标识(规格型号填写内机或外机型号),同时在能效标识备案表的匹配形式栏填写内机或外机型号(以内机为主系列则填写外机型号,以外机为主系列则填写内机型号)。以内机为主系列还应填写外机压缩机清单。每一台套产品资料中还应提供其他匹配形式的能效性能参数(能效比、输入功率、制冷量等)对照表。 备案的问题虽然有些眉目,但在市场上,单元式空调将仍旧无法“正身”。据《电器》了解,单元机的需求量较小,全中国每年只销售20万套左右。可以说,这些产品很少有重样的,消费者可以随意组合室内机和室外机。企业出售的是产品,并不能跟踪产品被怎样组合——问题恰恰出在这里,按照能源效率标识实施规则的规定,一套单元式空调只能粘贴一个能效标贴,标贴一般粘贴在室内机上,一旦室外机被重新匹配,其系统的能效指标将完全发生变化,而室内机上贴的依旧是出厂时的能效标称值,实际检测值和标称值肯定有差异。“这种情况下,企业极有可能面临被动局面——消费者可以告,执法者可以查,但谁又该为这样的结果买单?企业吗?”某企业技术人员有些激动地说。 “问题的关键在于单元机的室内、室外机可以自由组合,而不能实现家用空调那样一对一的批量生产。另外,由于单元式空调量很小,厂家的单机生产成本很高,部分厂家不可能做到对产品一一检测后才出厂,费用太高。 2007年3月1日,单元式空调正式实施能效标识制度,这是商用设备领域中首类被强制要求粘贴能效标识的产品,其标识制度的实施也因此受到诸多方面的争议和关注。
据《单元式空气调节机能源效率标识实施规则》,单元式空调(制冷量在7kW以上的一对一空调产品)的标识上应标出七项内容:(1)生产者名称,(2)产品规格型号,(3)能源效率等级,(4)能效比,(5)输入功率(瓦),(6)制冷量(瓦),(7)依据的能源效率国家标准编号。其中,生产者是指产品的品牌所有者;产品规格型号应依据GB/T17758的现行有效版本的要求编制,亦可同时使用企业自己的编号,但必须与铭牌上的标注相一致;能源效率等级应依据GB19576的现行有效版本中能效等级判断方法的要求和检测报告确定;制冷量、输入功率应依据GB/T17758、GB/T18836或JB/T8072的现行有效版本和检测报告确定;能效比应依据GB19576、GB/T17758、GB/T18836或JB/T8072的现行有效版本和检测报告确定,但不应大于能源效率等级的上限值。 对于这些看似清楚的规定,企业却很困惑。“很多情况下,我们可能无法标注出产品的准确值,很难做到标称值和检测值一一对应。”松下某技术负责人的话令《电器》颇为惊讶。该负责人表示,并非是企业出厂时不对产品进行系统检测,而是即使一一检测了产品,出场后其能效也很难控制。和家用空调室内室外机一对一不同的是,单元式空调有多种室外机和室内机的匹配方式:室外机有落地式、壁挂式、侧向送风式、斜上送风式等;室内机有嵌入式、吸顶式、壁挂式、风道式等;从制热形式上分,室内室外机都具有单冷和冷暖两种。由于不同的室内机可以和不同的室外机匹配,用户可以自行选购或订购,就产生了多种组合,而不同的组合能效水平又不尽一致,这就引出了如何备案和标示的问题。 对此,全国能效标识管理中心发布公告称,针对单元式空调机内机与外机不同的匹配形式,备案方可选择以内机或外机为主系列,选择相同规格能效比最低的一种匹配型号进行备案。使用同一个能效标识(规格型号填写内机或外机型号),同时在能效标识备案表的匹配形式栏填写内机或外机型号(以内机为主系列则填写外机型号,以外机为主系列则填写内机型号)。以内机为主系列还应填写外机压缩机清单。每一台套产品资料中还应提供其他匹配形式的能效性能参数(能效比、输入功率、制冷量等)对照表。
备案的问题虽然有些眉目,但在市场上,单元式空调将仍旧无法“正身”。据《电器》了解,单元机的需求量较小,全中国每年只销售20万套左右。可以说,这些产品很少有重样的,消费者可以随意组合室内机和室外机。企业出售的是产品,并不能跟踪产品被怎样组合——问题恰恰出在这里,按照能源效率标识实施规则的规定,一套单元式空调只能粘贴一个能效标贴,标贴一般粘贴在室内机上,一旦室外机被重新匹配,其系统的能效指标将完全发生变化,而室内机上贴的依旧是出厂时的能效标称值,实际检测值和标称值肯定有差异。“这种情况下,企业极有可能面临被动局面——消费者可以告,执法者可以查,但谁又该为这样的结果买单?企业吗?”某企业技术人员有些激动地说。
“问题的关键在于单元机的室内、室外机可以自由组合,而不能实现家用空调那样一对一的批量生产。另外,由于单元式空调量很小,厂家的单机生产成本很高,部分厂家不可能做到对产品一一检测后才出厂,费用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