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一个大清早,在印度的一个小村子,久违的往日光彩出现了。村子的小道上,尘土漫天,一辆从远处回来的出租车慢慢停在了一座老旧的家宅门前。车门一开,玛萝,这个五年前嫁到中国重庆的印度姑娘,轻轻走了出来。
玛萝的妈妈站在门口,母女俩抱在一起哭了起来。可等平静下来,家庭聚餐的桌上异常安静。玛萝的行为、说话,连吃饭的习惯都带着外国的味儿。妈妈的眼神越发困惑,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声音颤抖着问道:“你到底是不是我女儿?”
刚认识玛萝:这位印度少女对早婚充满担忧
玛萝在印度的一个传统家庭里过日子,家里老是被古老习俗的影子罩着。她家在一个偏远的村子,周边不是连绵的稻田,就是荒芜的地方,经济比较差。父亲是家里的主心骨,常年在外打工,每次回来都满心担忧着家里的未来。玛萝的母亲是个典型的家庭妇女,天天忙着日常家务,还得照顾年老的祖母。
玛萝是家里的独生女,打小就被家人寄予很大期望。她长大的过程里,不但得把学校的学习搞定,还得学做饭和做家务,这都是为了以后能当个合格的妻子和母亲。
随着玛萝一天天长大,她爹开始琢磨她的婚事。有一天晚上,家里亮堂堂的,玛萝的爹把家里的长辈们召集起来开会商量。他们坐在厚实的木头家具那儿,讨论的声音一阵接一阵。她爹跟长辈们说了自己的想法,想在玛萝还没成年的时候就把她嫁出去,这样能少出很多嫁妆钱。他讲,在当地,女孩的嫁妆有金首饰、家具,甚至还有牲口,女孩年龄大了,未婚夫家的要求也跟着多起来,家里经济负担就更重了。
长辈们听了以后,有的点头赞成,有的一声不吭,气氛有点压抑。母亲在边上静静地听着,时不时轻轻抹抹眼角的泪,明显是在为女儿的未来发愁和没办法。这讨论持续了好几小时,最终,靠着长辈们的支持和父亲的执意坚持,决定赶紧给玛萝找个合适的结婚对象。
玛萝的抗争和努力
吃过晚饭,一家人围坐一块,谈论着村里的那些事儿还有最近的收成。这时候,玛萝缓缓走到她爹跟前。她两腿一弯跪在地上,两只手合起来,眼睛直直地盯着父亲。玛萝眼里噙着泪,声音又哽又坚定,然后就开始说出自己的想法。她求父亲再想想给她做的决定,别那么着急把她嫁出去。玛萝跟父亲保证,她愿意出去干活挣钱,靠自己的努力给家里赚钱,好让家里担子轻点。
父亲听了女儿的话,面无表情地在那坐着,没马上吭声。聚会上的其他家里人也都不说话了,气氛特别压抑。这时候,屋里就只有风扇转动那轻轻的动静和偶尔传来的夜里的虫叫。玛萝还跪在地上,等着父亲给个答复。
过了一阵子,父亲总算说话了,他声音又低又严肃。他跟玛萝讲了他的想法:在他觉得,女儿的嫁妆得花好多钱,并且社区里多数家庭都早早把女儿嫁出去,这是传统的做法。
玛萝还是不罢休,又一再表示自己愿意干活儿,就算是最累人的活儿也行,只要能在家多待几年。她这么执拗,在场的家人都觉得有点不对劲,母亲的眼里还闪过一抹复杂的神情。
总算,父亲的表情稍微有点变化。他狠狠瞅了玛萝一眼,琢磨了一小会儿。最后,他不大情愿地答应了玛萝的请求。他跟玛萝讲,要是她能在外头干活,挣到足够的钱帮衬家里,那他就同意把她的婚期往后推。不过他也说了条件,玛萝得在规定时间里拿出一定数目的钱,来证明她的努力没白费。玛萝得知这个决定,心里还是不太踏实,但好歹争取到了点希望。
玛萝的国外之行
经过好几年的辛苦干活和拼命节省,玛萝总算攒下了一笔钱。这钱可是她熬过无数个加班的时辰,舍弃个人玩乐时间才积攒起来的。她在本地一家纺织厂上班,天天早出晚归,工作条件差得很,不过她一直没放弃。每个月发的工资,除了必需的生活开销,剩下的差不多都被她牢牢地存着。
年的时候,玛萝总算觉得自己的努力有了收获,她手里攒的钱够去中国的花销了。于是她着手准备这趟远途旅行,认真琢磨了旅行线路、签证办理流程还有必须打的预防针。她在本地的旅行社订好了去中国重庆的机票,满心都是期待和兴奋。
坐上飞往重庆的飞机那一瞬间,玛萝体会到了从来没有过的自由。飞机慢慢起飞,一点点离开了她熟悉的地方,朝着全新的世界奔去。经过长时间的飞行,玛萝一到重庆,最先看到的就是这座城市特别的地形和建筑。重庆是个山城,好多建筑物都建在山坡上,高低错落。
出了机场,玛萝一下子就被这座城市的热闹劲儿给迷住了。街道上热闹非凡,人来人往的,市场里啥商品都有。她搭公交车去市中心的旅馆。一路上,她瞅见了好多架在高高的山上的长江大桥,还有在山城复杂地形里跑来跑去的轻轨列车。这些现代化的交通玩意儿和周边古老的山以及传统的建筑差别可大了。
到了晚上,重庆越发迷人。玛萝在嘉陵江边溜达,瞅着对岸的南岸区亮堂堂一片,江面上时不时有游船划过,船上的灯光跟岸边市区的灯光交相辉映,星星点点的。她进了一家本地的小饭馆,尝了有名的重庆小面和酸辣粉。饭馆里的人热情又爽快,服务员跟顾客都用重庆方言交流,她虽然听不明白,但这语言的腔调还有表达出的情感,让她觉着温暖,觉得自己挺受欢迎。
异国恋情的修成正果
玛萝到重庆后的第一个周末,打算去当地有名的洪崖洞逛逛。这地方把传统建筑和现代商业融在了一起,是个旅游好去处。夜晚崖壁上挂着的吊脚楼,在灯光映照下,就跟千与千寻里的梦幻场景似的。玛萝在人来人往中穿梭,好奇地瞅着各种各样的小店和传统手工艺品。
就在她停在一家卖好看中国结的小摊跟前时,一个年轻的中国小伙不小心跟她撞一块了。他手里拿着刚买的几个竹制工艺品,差点因为这一撞给掉地上。小伙赶紧把手里的东西稳住,还跟玛萝说了对不起。
“不好意思,我没瞅见你。”青年用很流利的英语讲道,接着瞅见玛萝手里的导游册,就笑着接着说,“瞧着你像是从远方来的游客?”
玛萝点了点头,笑着跟他说,自己来自印度,这是头一回来重庆,她讲英语还带着点口音。日子一天天过去,他俩发觉彼此有好多相同的爱好,特别是在文化和旅行方面。接着他们就常常碰面,在平常的这些探索里,慢慢地就有了深厚的感情。
他们的恋爱很快被双方家庭知道了。虽然文化方面差异挺大,但两人最后还是结了婚走到了一块儿。
再次相见时的困惑与知晓
年,帕拉维和她老公李浩一起回印度的家了,结束了在重庆五年的日子。这次回家,她心里满是期待,又有点不安。她母亲听说他们要回来,激动得不行。在印度,尤其是帕拉维的老家,传统想法一直很顽固,女性生活大多有好多限制,可帕拉维冲破了这些,跑到中国求学还收获了爱情。
帕拉维的妈妈早就给女儿的回来备好了丰富的吃食,还弄了温馨的家庭聚会。她对李浩特别满意,也特别热情。她精心准备了好多印度传统的美食,就盼着女婿能体会到家的温暖,能被接纳。
在餐桌上,母亲猛地停下手上的动作,瞅着帕拉维,眼神里满是复杂的神情,然后张嘴就问:“你到底是不是我女儿?”这话把帕拉维和李浩都弄懵了。虽说他俩已经五年没回印度了,可帕拉维觉得自己的变化还没大到能让母亲这么问。
原来啊,在印度,有些习惯中国人根本没法理解。像在卫生习惯方面,印度跟中国差别特别大——他们根本不用厕纸,就习惯用左手去搞清洁。这对习惯用厕纸的中国人来讲,简直想都不敢想。而且,印度的吃饭习惯和中国也完全不一样,他们一般不用筷子,就习惯用右手直接抓着食物吃。
在这种文化环境当中,帕拉维的母亲,一个坚守传统的印度女性,看到自家女儿用筷子吃饭,而且左右手都忙活着,她心里就特别陌生。她的犯迷糊不光是帕拉维用筷子熟练得很,还在于她觉得饮食习惯是文化身份跟归属感的关键标志。
这种文化差异在帕拉维的穿着方面体现得特别明显。她母亲看到帕拉维上身穿着简单的T恤,下身是紧身牛仔裤这种现代服饰的时候,差点没认出这个打扮时尚的现代女性就是自家那个穿着传统印度服饰的女儿。在印度,女性传统的穿着一般是萨丽或者库尔。帕拉维这样现代化的装扮,让她母亲觉得女儿好像变成了别人。
帕拉维晓得母亲的迷茫与不安,就跟家人讲了自己在中国的生活经历。她提到中国社会特别开放、包容,这让她觉得温暖,也感觉被尊重。她还说明在民主的环境里生活,让她的想法更开阔了,人际关系也变得更健康、更能相互支持。她跟家人说,在这种环境里,能体会到每个人都被当成平等的个体,这使她更自信、更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