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孩子确实觉得疼。这样的对话多了,孩子可能会长出两种心智——要么是①:妈妈在骗我,妈妈的话不可信了,就挺伤害亲子关系的;要么是②:妈妈是对的,从此把别人的意见放在前面,不再相信自己的感受了,这也挺可怕的。
最近听了3遍李松蔚的亲子沟通课,其中间隔了几个月,有些沟通方式我亲身践行了,确实有神奇的效果!所以我决定把课里适合学龄前的例子都扒出来,打印下来贴在家里。
案例1(亲测过,我改变了):孩子:我不吃这个苹果,苹果很酸!有的妈妈:哪里酸!明明很甜!快吃掉!共情的妈妈:啊,是酸的啊……那你把酸的苹果吃掉。这个例子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极其广泛:比如开头说的打针疼了,比如走路摔跤疼了,比如吃药很苦,比如蔬菜不好吃。我们常常会自动化的否认孩子的感受(“疼”“酸”“苦”)。其实大多是家长在让孩子做一件有益的事,但这件事会有不好的体验,家长自己心里也不忍,所以只好欺骗自己:苹果不酸,打针不疼——让自己心里好受点。
但孩子的感受是真实存在的。被“看见”是每个人最根本的需求。共情是和对方的不舒服站在一起,而不是让自己舒服,否认别人的感受。
这里的沟通模板是:我知道xxx(重复孩子的感受),但我需要你xxx(家长的要求,如有,则在后半句温柔的提出来)。
案例2:孩子:我要上台表演了,好紧张啊!有的妈妈:有什么好紧张的?他们又不会吃了你,勇敢一点!共情的妈妈:第一次都会紧张。来想想你能怎么做?孩子:我会对自己说:他们又不会吃了我,我要勇敢一点。这叫做“自我负责式沟通”,承认他的感受,他可能会自己想出解决办法。我估计这个案例要孩子大一点才可能会用到。
案例3(亲测有效,非常神奇):带孩子在小区/游乐场玩,准备回家时。有的妈妈:再玩5分钟,5分钟之后你必须走了。(过了5分钟)好了5分钟到了,你要回家咯。孩子:多半怎么都不肯走。共情的妈妈:再玩5分钟,5分钟之后你必须走了。(过了5分钟)好了5分钟到了,我知道你还想要玩(运用案例1中的共情),但是我要回家咯。此法反复亲测有效,就是这么神奇,改变了一个字,从“你要回家咯”变成“我要回家咯”。孩子就会屁颠屁颠跟着你走了。
这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叫做“自我动机”。就是你自己想做什么事会主动去做,但是别人命令你去做(同样的事情),你反而没那么想做了。人的大脑,对于“你必须”“你应该”这种词是极其敏感的。
这里的沟通模板是:先承认孩子的感受/情绪,再坚定的说出我要怎么做。(注意语气哈,别整成了威胁,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案例4(我们家的真实案例):孩子不好好吃饭/公共场合大声吵闹。有的妈妈:你再不xxx,我就告诉你幼儿园老师。厉害的妈妈:你知道吗?在公共场合人们有个约定,要小声讲话。孩子:为什么呢?厉害的妈妈:这样我们就可以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每个人都不被打扰。你要不要加入这个约定呢?这叫做“把规则变成约定”。应用到了上个案例中提到的“自我动机”,让孩子有了主动合作的契机。
这个案例中更绝的一点是,“我就告诉你幼儿园老师”其实是很危险的“权威投射”。相当于家长在为老师的权威背书。给孩子灌输这样一种观点:你要好好吃饭,因为是老师要求的。规则必须遵守,因为是“权威”的意志。常见的权威包含:老师、警察、长辈等。
这样带来的潜在问题是:如果有一天老师让孩子脱衣服,孩子脱不脱?没错,我指的是万分之一可能性的性侵场景。习惯于权威投射的孩子可能就会很痛苦,老师说的必须遵守,那我到底要不要脱衣服?
案例5:孩子:我不想学英语。普通的妈妈:你必须要学,英语很重要。另一种妈妈:哦,妈妈的经验是觉得英语很重要。如果不好好学习英语,都找不到好工作。但是我不知道你会怎么样。你可以试一下,说不定将来也会找到好工作。孩子:那我还是学英语吧。这里的方法是不“矮化”对方,并用“个体经验”沟通,激发出孩子的“自我动机”。通常在一些孩子表达认知和经验的场景。与案例1/2/3有相似之处,都是要站在对方角度,共情也好,转化视角也罢。
案例6:孩子很内向。有的妈妈:你这么内向,今天能主动跟人打招呼,很不错。另一种妈妈:我发现你对熟悉的人说话很大声,对不熟悉的人说话很小声。这里的方法是“例外沟通”,而不是“贴标签”。贴标签会强化孩子负面的自我印象,形成“自证预言效应”:也就是说,被你说内向的孩子,真的越来越内向了。
案例7(每个幼儿园孩子都会遇到):孩子跟别的孩子因为抢玩具打架,被老师批评了。妈妈:你不想让别人拿你的东西,你勇敢地保护它,妈妈很喜欢这份勇气。孩子:但是老师批评我了。妈妈:老师批评你,不是因为你的勇气,而是因为别的小朋友受伤了。你还没有找到最合适的方法,一边保护你的东西,一边不让别的小朋友受伤。孩子:那我下次只吵他,不打他!妈妈:这是一个好方法,还有吗?孩子:还有……我可以告诉老师!这个案例我估计幼儿园家长都会遇到,孩子被老师批评了难免有情绪。这里采用的方法是:先给孩子贴上正面的标签,让他作为一个好的“人”,去改进一件不好的“事”。人和事分开,让他觉得自己是被接纳的,这样才有动力去思考事情的解决方案。
我觉得这个夸夸法真的是绝。我还要勤加练习。这不前天就遇到孩子回来满脸委屈说被老师吼了,我焦虑到半夜三点还睡不着,连夜又把李松蔚这门课全部听了一遍……于是有了今天的文章
极简打印版在这里: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