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药,这一我国中药制剂中的传统剂型,历史可追溯至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其中便有“油、丹熬炼成膏”的记载。至刘宋时期的《刘涓子鬼遗方》,更是载有多种“薄贴”之法,其中“薄”指软膏,“贴”即膏药。随着唐、宋时代的到来,膏药的应用愈发广泛,至清代吴师机的《理瀹骈文》,更是为膏药的应用提供了专著级的论述。时至今日,中医临床及民间依旧对膏药情有独钟。
膏药在外治方面常用于消肿、拔毒、生肌等,但其神奇之处在于,通过外贴的方式,还能实现内治之效,如驱风寒、和气血、消痰痞、通经活络、祛风湿以及治疗跌打损伤等。
膏药的种类繁多,其中以油与黄丹为基质的被称为黑膏药;以油与宫粉为基质的则为白膏药;而以松香等为基质的则被称为松香膏药。在此,我们主要以黑膏药为例,探讨其制作与功效。
狗皮膏枳壳、青皮、大枫子等多味中药。
将除樟脑外的药物粉碎成细粉,过筛后混匀。将枳壳等34味中药与食用植物油一同炸枯,去渣滤过,炼至滴水成珠。再加入黄丹搅匀收膏,浸泡于水中。将膏用文火熔化,加入樟脑及粉末搅匀,分摊于狗皮上。
祛风散寒、舒筋活血、止痛。
风寒湿痹、腰腿疼痛、肌体麻木、跌打损伤。
加温软化后贴于患处。
追风膏牛膝、桃仁、麻黄等多味中药。
将肉桂等6味中药粉碎成细粉,与冰片、麝香配研后混匀。将牛膝等26味中药与食用植物油一同炸枯,去渣滤过,炼至滴水成珠。再加入黄丹搅匀收膏,浸泡于水中。取膏文火熔化后,加入上述粉末搅匀,分摊于布或纸上。
祛风散寒、活血止痛。
风湿痹痛、腰背酸痛、四肢麻木。
加温软化后贴于患处。
万应膏川乌、草乌、生地、白蔹、白芨、象皮、官桂、白芷、当归、赤芍、羌活、苦参、乌药、甘草、独活、玄参、大黄、木鳖子、穿山甲各5克,麻油克,黄丹适量。
将上述9味药材浸入麻油中,用文火慢慢熬煮,直至药材枯浮起为止。停火后,稍事片刻,过滤去除药渣,取适量油液。接着,每公斤油中加入克黄丹,搅拌均匀,直至膏药黑亮如镜,滴水成珠。最后,将膏药摊涂在裱背材料上,对折成型。
消肿止痛,拔毒生肌。
用于治疗痈疽发背、对口痰核流注以及一切毒疮肿毒等病症。
将膏药加温软化后,贴于患处。
对于未溃破的患处,敷贴后可使毒疮消散;对于已溃破的患处,敷贴后能促进愈合。
止痛膏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洋金花(果实)各50克,细辛50克,松节油5毫升,香油克,樟丹20克。
以油丹为基质,兑入各药材的提取浸膏,精制成改进型的黑膏药。
驱风散寒,通络止痛。
适用于寒湿痿痹、筋骨拘挛以及关节疼痛等病症。
将膏药加热化开后,贴于关节疼痛处,每周更换一次。
此膏药制作工艺较为繁琐,详细制作方法请参阅《中药药剂学》教材相关内容。
白鲫鱼膏(白膏药类)鲫鱼克,蓖麻仁、巴豆仁各克,蟾蜍5个,血余、冰片、乳香细粉各5克,宫粉克,麻油克。
将处方中的前5味药材用麻油浸泡3日后开始熬煮,直至药枯去渣。接着炼制药油至滴水成珠状态,离火后加入宫粉搅拌成膏。再加入乳香细粉搅拌均匀即可。使用时将膏药软化并加入冰片混匀后,摊涂在牛皮纸上。
解毒消肿。
用于治疗恶疮、溃破流脓或肿毒坚硬不溃以及脚生鸡眼等病症。
将膏药加温软化后贴于患处即可使用。每张膏药的重量控制在3至32克之间为佳。
狗皮膏鹳筋草、透骨草、紫丁香根、当归、自然铜、红花、没药、血竭各30克,半两钱一枚(醉淬),川牛膝、五加皮、川芎、石菖蒲、茅术各25克,木香、秦艽、蛇床子、肉桂、附子、半夏、石斛、萆薢、鹿茸各0克,虎胫骨对,麝香6克,麻油0克,黄丹3克。
将血竭、没药、麝香分别研成细末并另包。接着,将其他药材先用麻油微火煨浸3日,然后熬至药材变黑。去除药渣后,加入黄丹继续熬煮,直至滴水成珠。最后,离火并等待片刻,待药温适中时,将血竭、没药、麝香末放入,搅拌均匀后取出,去除火毒,即制成膏药。
此膏药能散瘀消毒、舒筋止痛并祛寒通络。
适用于跌打损伤后期寒湿困扰、局部麻木疼痛的情况。
将膏药烘热后外贴于患处。
此药方源于《医宗金鉴》。
追风膏牛膝、归尾各20克,生地80克,三棱、红花、莪术、穿山龙、五加皮各90克,羌活、独活、生川乌、生草乌各60克。
将以上2味粗料用净茶油克和桐油克一同熬炼,滤去药渣后,再加入乳香、没药、肉桂等9味细料,以及炒黄丹克,搅拌均匀后取出,去除火毒,即制成膏药。
此膏药能活血定痛、祛风活络。
主要用于跌打损伤等病症。
将膏药摊在布上并温贴于患处。
此药方源于《林如高正骨经验》。
万应膏当归、松节、稀莶草、蓖麻仁、双钩藤、海风藤各60克,木瓜、蚕沙各30克,穿山龙、五加皮各90克。
将以上0味粗料用净茶油克和桐油克一同熬炼,滤去药渣后,再加入乳香、没药等6味细料以及炒黄丹克,搅拌均匀后取出,去除火毒,即制成膏药。
此膏药能祛风通络、凉血消肿并化瘀止痛。
同样适用于跌打损伤等病症。
同样将膏药摊在布上并温贴于患处。
此药方也源于《林如高正骨经验》。
跌打膏包含乌药、白芷、何首乌等多味药材,共计27种。这些药材先用茶油和桐油共同熬炼,再加入血竭、三七等细料,最后加入炒黄丹,搅拌均匀后去除火毒,制成膏药。此膏药能祛风通络、凉血消肿并化瘀止痛。主要用于治疗跌打损伤导致的局部肿痛或风寒湿入络的病症。将膏药摊在布上并温贴于患处。此药方源自《林如高正骨经验》。
虎骨膏包含虎头连项锁骨、穿山甲连项锁骨等珍贵药材。将上述药材烧成灰,研为末,再加入日炙沙、白丁香等细料,搅拌均匀后制成膏药。此膏药能活血止痛、健骨生肌。适用于骨折损伤等病症。将膏药裹在痛处,每日换药一次。此药方源于《圣济总录》。
伤湿止痛膏包含生川乌、生草乌等多味药材,共计种。此膏药能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主要用于风湿痛、跌打损伤等病症。直接贴于患处。
红油膏包含九一丹、东丹和凡士林,其中九一丹与东丹的比例为0:5,再加入适量的凡士林进行调和。
首先将凡士林烊化,随后逐渐将九一丹和东丹调入,搅拌均匀后制成膏药。
此膏药具有化腐生肌的功效,适用于治疗溃疡久不收口的症状。
主要用于治疗长期不愈的溃疡病症。
将药膏均匀地摊在敷料上,然后贴敷在患处。
此药方源自《中医伤科学讲义》,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临床应用。
活血膏包含自陶土、黄柏、栀子等药材,以及樟脑和薄荷等细料,再加入适量的蜜糖进行调和。
将所有药材共研为细末,然后用水和蜜糖各半的比例调制成膏药。
此膏药能散瘀活血、消肿止痛,适用于跌打损伤和瘀血作痛的症状。
主要用于治疗因跌打损伤引起的瘀血和疼痛。
将药膏直接外敷在患部,以促进瘀血的消散和疼痛的缓解。
此药方源自《陈修园医书》,历经世代医家传承与验证,疗效显著。
消肿膏包含五灵脂、穿山甲、红花等多味药材,以及乳香、没药等细料,再加入适量的炼蜜进行调和。
将所有药材研为细末后,用炼蜜调制成膏药。
此膏药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和舒筋散结的功效,适用于跌打损伤、骨折筋伤等病症。
主要用于治疗因跌打损伤或骨折筋伤引起的红肿热痛等症状。
将药膏临时涂布在患处,以缓解疼痛和促进愈合。
此药方源自《中医骨伤科学》,是中医骨伤科领域的经典药方之一。
氧化锌橡皮膏(胶布)包含天然橡胶、松香、氧化锌等原料,以及适量的凡士林和液状石蜡作为润滑剂,加入汽油作为溶剂进行溶解和调和。
此氧化锌橡皮膏主要用于外科手术中保护创伤和固定敷料,具有优良的粘着性和弹性,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医疗用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