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万宝银铺
兴化老字号
兴化人过去称银楼、银铺为银匠店。银匠店是购买、兑换和来料加工金银首饰的手工作坊兼店铺。一个地方银楼、银铺的数量、经营范围、营业金额的多少,往往能衡量这个地方的经济状况。在明朝“洪武赶散”、“靖难之役”和清朝康熙初年“招民垦荒”、咸丰初年太平*攻占苏南以及抗日战争期间日寇大举进攻江南时期,苏南大批官宦、商贾、百姓举家迁移“自古昭阳好避兵”的兴化城乡集镇定居。由此,兴化这个偏僻、闭塞的里下河水乡城市,渐渐繁荣,在城市扩大、人口增多的情况下,形成了金东门、银北门等繁华商业街区。
据有关资料统计,从晚清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公私合营前夕,兴化城工商业门类齐全,拥有七十多个行业、一千多家当典、钱庄、店铺、商行和手工作坊。其中,单是大小银楼、银铺就有近五十家之多。一九四八年参加注册登记的银楼为二十八家,资本总额达法币一百一十一点六五亿元。
百年老字号银楼、银铺有二十家。其中,设在东城外大街上由乔氏家族开设的银楼(乔有余开设,第四代乔彦清闭歇)就有四家(与外姓合股开设的银楼不在其内)。乔天顺和乔万银楼和位于古刹时思寺隔壁的乔天盛银楼则为乔氏后裔开设。开设在东城外大街上的还有安天宝银楼(“状元牌坊”东边)、新天宝银楼(乔万宝银楼对过,业主董德福)。在东城外南北长不足二百米而人气十足的竹巷里,银铺就有九家,其中有吴氏开设的时为美银铺、吕姓开设的吕福顺银铺、蒋姓开设的宝成银铺、祭姓和王姓合股开设的宝丰银铺、蒋万才开设的蒋裕和银铺以及王顺、吴志成合开的银铺、沈氏兄弟开设的两家银铺。在发财巷里,还有王姓和曹姓开设的两家银铺。
开设在东城内大街(四牌楼至东城门口)上的银铺有吴元顺银楼(位于东岳庙东侧老字号恒吉布店东边,坐北朝南)、景福银楼(位于“二十四块石头”西边,坐南朝北,祖籍江南丹阳的*姓经营)、天福银楼(位于“二十四块石头”处原立大布店店址)、丰宝银楼(靠近东城门口)。八字桥东侧有唐裕华银铺、新宝盛银铺、新天宝银铺等。
开设在城内西大街(四牌楼至西城门口地段)上的银铺有顾凤宝银楼(位于上元巷头)、蔡万胜银楼(位于张老娘巷头)、邓宝昌银铺(位于上元巷头)等。
开设在银北门大街上的银铺有祥和银铺、夏宝盛银铺、凤祥银铺等。
南城外有裴记银铺,顾客多为南门一带的市民。
开设在西城外的银铺蔡万宝银铺是一家著名的老字号,至今已传至第六代业主。
据年近九旬的蔡万宝银铺第五代传人蔡春荣介绍,蔡氏先祖蔡均的父亲系兴化东北乡老圩蔡家庄人氏。清乾隆年问,蔡均的父亲只身来到兴化城谋生,其住家小船经常停靠在东城外大尖龙津河边一户宋姓人家门口。宋姓是逃难到兴化谋生的外地人,家中只有父女二人,平日靠放一点“印子钱”收取利息过活。每当宋老汉外出收账时,总是拜托年轻的蔡均的父亲照看他的年轻女儿和家庭。天长日久,宋老汉看到蔡均的父亲忠厚老实而又十分能干,遂将蔡均的父亲招为上门女婿。不久,夫妻俩生下一子,取名为宋蔡均。宋蔡均年轻时便学得银匠手艺,并开起了银匠铺。他的儿子宋奎于清道光四年(年)将银匠铺移至西城外大街上,并取铺名为万宝银铺。此铺址至今近二百年时间,一直为蔡氏后裔所有。
宋奎先后生了两个儿子。根据当时习俗,一个儿子姓宋(后来移居江南),另一个儿子认祖归宗,恢复原姓蔡,取名为蔡学才,同时尊奉宋蔡均为蔡均,仍为蔡姓。蔡学才跟父亲学了银匠手艺,成了万宝银铺第三代业主。传至第四代蔡青松和第五代蔡春荣时,万宝银铺越做越强,成为兴化几十爿银铺当中的佼佼者。
地处西城外大街上的万宝银铺店堂坐北朝南,东西一顺四间。不大的柜台当中,挂着“万宝银铺”四字竖匾招牌,墙上挂着“兑换首饰”和从祖上传下来的“万盈数也,宝藏兴然”八字楹联,顾客纷至沓来,真是“四时恒满金银气,一室常凝珠宝光”。
万宝银铺一年四季皆以出售、兑换(以碎银子兑换首饰)和来料加工金银饰品为经营模式(银饰品为主,金饰品为辅),为兴化西北乡及高邮湖东几十个村落农户和渔民婚嫁、小孩满月、过周、十岁及中老年妇女提供所需各种金银饰品,如银镯子(手镯、脚镯)、银项圈、银索锁、银耳环、银簪子、银耳扒、银针、绞丝针以及金戒指、金耳环(包括包金和镀金)。
在对外加工、兑换、出售金银饰品时,万宝银铺几代传人始终遵守祖上留下的“足色足秤、城乡无欺、戳记凭证、信誉第一”的经营理念,赢得消费者的好评。每当顾客拿来碎银要求加工成成品饰物时,业主都当面进行操作,从溶化、冷却、锤打成形、挫成半成品,到用矾水出新、皂荚水刷洗成成品均让顾客亲眼目睹。所出售的各种金银饰品都用刻有蔡万宝银铺五个字的钢印打上,对日后在成色和分量上有差误表示负责。
银铺还从钱庄购进银元宝和*金作为原料,用来加工首饰。兴化一些钱庄从镇江调进银元宝,卖给银铺。银元宝一般为五十多两一个,大的有八十多两。镇江厂家设有银炉,专门生产元宝。元宝上有生产厂家打上的硬戳记,上面铸有重量。银铺从钱庄购进价格为每两一点五五元(1日币),卖出为每两一点六五元(旧币)。
上百年来,蔡万宝银铺几代业主所加工的金银饰品,不但式样美、成色高、色质持久,而且足秤。其用于加工金银首饰的钢模(戒指印模),全部由业主自己动手刻制,在满足自己使用的基础上,还对外出售,卖给其他银铺使用。制作戒指的钢模,正面吉祥图案饱满、丰富,除有福字、寿字、双喜等吉祥文字图案以外,还有日、月、星、福禄(禄字用梅花鹿图案表示)。此外,还有各种几何图案。妇女用的银质梳形头饰背面还印有龙凤图案,从而形成了苏中里下河水乡百姓,特别是广大农村女性、渔妇民俗惯用首饰图案的一大特色。每逢秋收季节,蔡万宝银铺便进入一年的旺季,生意兴隆。在消费群体中,近者有兴化城的,远者有草王、严家、东潭、缸顾、沙沟等众多乡镇,甚至盐城、高邮、泰州都有人慕名前来选购,有些老主顾能够连续几代人买银铺的饰品。
旧时,农民、渔民婚嫁彩礼中少不了“四样头”,即银镯子(银钮丝式样的一副,四两重,为十六两制;圆头球镯,一般为一副三两左右)、包金耳环一副(两只)、戒指一只(包金)、“簪子”一只。富有之家,还外加大银项圈1只(最大的半斤,小的也有四至六两)。男女惯宝儿孩子满月、过周、十岁贺礼银索锁大的三至四两,小的二三两。
上世纪五十年代,万宝银铺第五代传人蔡春荣被安排到兴化县手工业管理局下设的“首饰组”。由于蔡春荣技术高超,手艺精湛,承担了当年正在兴化人民剧场的江苏某京剧团演出《玉堂春》中“苏三起解”一折中苏三戴用的纯银枷锁的制作任务。枷的部分制成双鱼(两半个)形状,鱼头、鱼眼、鱼鳞皆呈浮雕状,索锁、坠子一个为苹果状,一个为宝剑状,净重1市斤。制成后,受到该团全体演职人员赞叹,演出效果良好。这件银质戏剧道具,从此成为该剧团的镇团之宝。
如今,万宝银铺第五代传人蔡春荣家中仍完整地保存着从祖上传下来的金银饰品加工工具、用具,有大小锉刀、大小锤子、大铁砧子、抽丝木凳(重板凳)、各项不同规格的抽丝板(拉丝模具)、风箱、油槽、字号钢印(长四毫米、宽二毫米,上刻万宝银铺)、成色钢印(上刻“足金”二字,长二毫米、宽一毫米)以及木质店铺招牌(上书万宝银铺)等,成为万宝银铺经营史的佐证。
目前,万宝银铺第六代业主即蔡春荣的四儿子蔡崇俊和五儿子蔡崇杰仍然分别在兴化城府前街和英武路开设了天宝银铺和老庙*金两爿金银珠宝首饰店,而且办得红红火火。其中,蔡崇杰经营的“老庙*金”,位于兴化英武路与牌楼路交汇的市中心*金地段,可谓生财聚财的“风水宝地”。蔡崇杰在继承“万宝银铺”创始人、太祖蔡均所立祖训的基础上,与时俱进,锐意探索,想方设法扩大经营范围,增加新品种,适应市场需求,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他所经营的翡翠、钻石、珍珠、彩宝(蓝宝石、红宝石、*宝石等)和各类*金、铂金饰品,得到兴化城乡和外地客户的青睐,生意十分兴隆。因此,由老字号店铺蔡万宝银铺沿袭而来的“老庙*金”成为当代兴化*金珠宝业的翘楚。
志道|樂學|博文|約禮
往期精彩推荐:
昭阳书院:蔡复顺八鲜行
昭阳书院:成氏英杰文武兼修
昭阳书院:张义姑桂林传家声
昭阳书院:道教圣地东岳庙
昭阳书院:乡愁地标八字桥
昭阳书院:昼锦堂沈氏名门
昭阳书院:张记米铺(下)
昭阳书院:张记米铺(上)
昭阳书院:接官厅
昭阳书院:隐士
昭阳书院:兴化最早的园林和驿站建筑
昭阳书院:状元业师丁养晦
昭阳书院:文正流风
昭阳书院:明堂与古梅
昭阳书院:范仲淹治水
昭阳书院:刘记泥塑木雕店
昭阳书院:百业兴盛“金东门”
昭阳书院:天宝斋茶食店
昭阳书院:百年猴画三代传承
昭阳书院:徐工部与徐中桥
昭阳书院:上池斋与鹤山堂
昭阳书院:老行当二章
昭阳书院:乡村二坊
昭阳书院:乡野美食豆腐渣
昭阳书院:扬花萝卜
昭阳书院:风水名胜文峰塔
昭阳书院:郑板桥的家族
昭阳书院:竹巷往事
昭阳书院:神奇的腊梅
昭阳书院:景自天成
昭阳书院:敕建木塔禅寺
昭阳书院:马记牛行
昭阳书院:辐辏街
昭阳书院:屈原文化开启兴化千年文脉
昭阳书院:新兴池
昭阳书院:行吟泽畔的楚大夫
昭阳书院:早茶亦是乡愁
昭阳书院:将*归葬封地
昭阳书院:和氏璧的失踪
昭阳书院:画蛇添足的故事
昭阳书院:风景的意义
昭阳书院:袁氏油漆牌匾坊
昭阳书院:拾耕
昭阳书院:源隆油坊
昭阳书院:茅山会船
昭阳书院:万兴大典
昭阳书院:兴化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