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耳环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王家猴戏蜚南北小王桂卿父子的猴戏
TUhjnbcbe - 2022/2/27 14:10:00
北京看湿疹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8814564.html


  猴戏在海派京剧中是极有特色的品种,而王桂卿带领三个儿子合力上演,在梨园界更是独此一家。

小王桂卿(中)与小二王桂卿、小三王桂卿合演《西游二猴》


  王家猴戏剧目相当丰富,有《孙悟空收伏红孩儿》《孙悟空三盗芭蕉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孙悟空收伏金银怪》《闹龙宫》《闹天宫》《猪八戒招亲》《十八罗汉收大鹏》《孙悟空招亲》等等,在上世纪50年代曾蜚声南北,轰动一时。尤其是无伴奏的三棍对打,可谓是惊险绝伦。

《安天会》张翼鹏饰孙悟空


  猴戏热闹,讨人喜欢,容易卖座。沪上以演猴戏闻名的共有三家:其一为郑法祥,他演的猴子有“威”有气势,偏于传统,其技艺今日还未失传,小王桂卿曾拜其为师。其二为盖家父子,他们的猴子很“美”,长于创新。年盖叫天演过《西游记》,不巧年演出《狮子楼》时摔断了腿,后由儿子张翼鹏接着演。其三就是王桂卿与三个儿子,他们在技巧上有不少功夫、绝活儿,如“四根鞭”和“枪杆顶刀柄”。那时一般认为小孩子不能学猴戏,怕一旦定型,演什么都有“猴相”。但王家有个特殊的规矩:猴戏要当武戏演。小王桂卿从13岁开始演猴戏,就因为有这条规矩,不但演得了猴戏,演别的也没“串味”。可见父亲的教育方法还是有一套的。

小王桂卿(中)与小二王桂卿、小三王桂卿合演《西游二猴》


  王家的猴戏有“三绝”。一是“三猴上阵”。在《西游二猴》(老戏为《双星斗》,也叫《双心斗》)中,三个孙悟空各演各的,互不见面,扮相也必须一样,不能简单地从化妆上让观众知道谁真谁假,而要给人以悬念。先是“乱后台”:三兄弟关上门化妆,穿戴好出来时,后台的演员不由地犯迷糊,常常把老大当成老二,老二认成老三,这第一步就算成功了。戏台上,真假猴不见面;真猴走后,假猴出来;真猴保护唐僧走后,退下;然后假猴再出来时,观众这时意识到猴子一真一假,但还不知谁真谁假,由此振奋了精神,细细审察。最后,假猴“搞破坏”,捉真猴,从地下闹到天上,反复几次后,天庭派将与假猴开打,各显神通,各施绝技。打完,起“三通鼓”,这是京剧“起堂”信号。但观众们因为没有分出真假,还是坐着不动。这时小王桂卿兄弟们在后台紧张换装,上场,二猴背向观众,在台口一碰,回身对面,“三小锣”响起。台上真假猴用手做哑语:“奇怪,怎么如此相像啊?”又问:“你是哪里的?”答:“东土来的和尚,保师父西天取经。”反驳:“你不是,你不是。”二猴火了,开始打对棍(又名对棒,棍长,棒短),台下掌声不断。

王桂卿(右)、小王桂卿父子合影(年)


  为了演好猴戏,小王桂卿的父亲专门向有“把子王”之称的老丈人张双凤学习了猴拳、对棒。王家出来的“产品”能与众不同,与“对棒”把子很有关系。具体细节是:二猴火了以后,[撕边一锣],清场三棍,二人拉开距离,又猛然靠近。第一棒又猛又重,似真打;第二棒到第三棒,观众就开始鼓掌。一套打完,二人亮相。观众边鼓掌边喝彩:“真是一模一样。”接着,假猴拔毫毛,出现第三个猴,观众席上猛然骚动起来,对着台上三只猴子连呼:“太像了!”三人开打,三举棒,翻身,飞脚亮相,起吹[尾声],谢幕。一连套动作既利索又俏式,观众围在台前久久不散。

《水帘洞》小王桂卿饰孙悟空


  绝活之二,便是在《水帘洞》中耍“四根鞭”。耍四根鞭者,先有京剧《泗州城》中的水母,别致好看,但稍显简单。小王桂卿的四根鞭为外公张双凤亲授。年在上海首次演出时,广告上写了“请观众看小王桂卿划时代四鞭奇观”,何谓“划时代”呢?原来这不是用手耍鞭,而是用脚。京剧的耍,如耍下场、耍清场花儿、枪花儿、大刀花儿、耍鞭,其实就是舞,单耍就没意思了。舞呢,要看身上姿势,不是为舞而舞。双鞭有起鞭式、分鞭式、收鞭式这三样。到了四根鞭,起鞭时要用脚搓两根,就比用手搓鞭难度高得多了。京剧先前有以脚搓枪的,而用脚搓双鞭似无前例。


  具体方法是:手上双鞭丢入腋下夹住,脚上双鞭勾着踢起,双手接住(同时要注意腋下双鞭的稳定性),右手接住鞭,左手放平,右鞭上下扔,放一根在脚下,左手“钓鱼儿”,右手接住,再抓右腋鞭头,“钓鱼儿”左手接住,右腋下夹住两根鞭,左手“钓鱼儿”,右手接住,脚下鞭勾起,飞至右手,这样双手就成四根鞭了。转身把双手鞭弄好,就该顶鞭了:一根放在左腋下,左手两根,右手一根拄地,手起鞭,放左手上;另一根以“十字花儿”拿着。落脚,右手压住鞭顶上的鞭眼儿,连脚托起到手上,这叫“旱地拔葱”。小王桂卿演到此处,又加上一招:在飞速的转动中突然停止,台下人倒吸一口冷气。


  王家的“四根鞭”年与观众见面以后,后来只有一人在年演过,采用双手双鞭。可以说,四根鞭成了小王桂卿一个人的绝活儿,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许是京剧史上“珍稀”的绝技了。

《十八罗汉斗悟空》

郭玉昆饰孙悟空、宋云亭饰罗汉


  绝活之三叫“宝剑出鞘”,原系“出手大王”郭玉昆创造。先前演出时,只是以剑拄地,起剑,落入鞘中。后来郭玉昆又加了难度:将剑放在背后,右手捂鞘,背后“吊鱼儿”,入鞘,更为轰动。在演出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如:左手持剑,高高举起,背后“吊鱼儿”飞起,剑入鞘内。或是:剑鞘落脚,用剑柄尖头一方,顶入鞘后眼内,手脚并用,起剑,以剑尖入眼内转起来;另一手拿剑鞘,掉个儿,右手剑起,飞入鞘内。这招儿非常火爆,常让观众喝彩连连。上海的连台本戏有几十本,每次演出都不能重复,演员不动脑子想新招儿,就吸引不了观众。王家父子的各种出鞘、入鞘甚至持剑出鞘等等,都是在很大的压力下绞尽脑汁想出来、又下大功夫反复练习才成功的,其中甘苦只有自知。


  猴戏中的“头箍”,也值得一说。王家创造的金箍儿,没有前面的圆形花纹,是直箍。后来被越剧“拿”去,在《三笑》中唐伯虎的黑罗帽下,出现了一个水钻箍儿,这也算是王家对越剧的贡献吧。

《闹龙宫》王桂卿饰孙悟空(年)


  上世纪30年代王家父子于大世界大京班演《西游记》,二本《闹天宫》中父子同台,王桂卿饰孙悟空,小王桂卿饰小哪吒,小二王桂卿饰哮天犬、小三王桂卿只有5岁,饰拉弓小猴,观众场场爆满。这阵势震慑了大舞台的老板,遂下令让大舞台换演《西游记》,并且在头本演完换二本后,必须演满半月到20天,大世界方能换演二本,可见当时的轰动之势。好在大舞台、大世界都受*金荣的控制,你先演,我后换二本,这样才得太平。

《西游记》小王桂卿饰孙悟空


  王家猴戏的号召力一直很强,即便同样的场子连演两次也照满不误。有人总结其叫座力来源有三:一是戏路宽,文武昆乱不挡;二是出手新颖稳健,宝剑进出鞘等难度极大但能应付自如;三是服从人物。对此,小王桂卿的解释是:“我们的演出能叫座也要归功于爱戏、懂戏的观众,没有他们,王家猴戏哪来的精神头呢?”(杂志原载图片由金宝山先生提供)


  (摘自《中国京剧》年第5期)

咚咚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家猴戏蜚南北小王桂卿父子的猴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