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园小朋友咬人
案例一
昨天接豆豆放学时,刚走出校门,小家伙就撸开裤脚告诉我,妈妈,你看,小朋友把我的腿咬了,有一点疼。妈妈一看,虽然不是很严重,但有明显的牙印。问是怎么咬的,豆豆说和小朋友一起玩,人家在后面追,追上摔倒,然后就被咬了。
案例二
一天自主区域活动时,听到玩积木的区域里有争吵的声音,老师看去恬恬和睿睿正在争抢积木,老师赶紧赶过去处理,还是晚了,睿睿一下抓起恬恬的手咬了下去......,顿时恬恬哇的哭了起来,手上留下一个深深的带血的牙印。
在幼儿园中,特别是宝小班里,当孩子们在平时交流时,很容易有孩子情绪过于激动,发生咬别人现象,而且并不是个例,很多孩子都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其实,孩子咬人几乎是一种普遍现象,不在少数的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咬人的行为。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咬人呢?今天我们就这个话题展开交流。
请大家一起来看看为什么会出现咬人的情况呢?
1、可能是迟到的口腔敏感期
从出生到2岁左右,是宝宝的口腔敏感期,大多数宝宝会集中在4-12个月这个阶段,有的宝宝会持续到3岁,他们通常都用牙齿来感知这个世界。孩子口腔敏感期持续时间的长短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在这一时期,父母能给宝宝提供好的环境,允许他去“吃”,敏感期相对就会短。而如果父母阻碍孩子用口去探索事物,孩子的这一敏感期就会持续很长时间,还可能会反复出现,一直持续到三四岁甚至更久。孩子在小的时候,自己“吃手”时总被人打断,从而导致口腔敏感期滞后,是导进入幼儿园后咬人的原因之一。
2、可能是孩子表达情感的特殊方式
对于孩子来说,一旦着急时,就会本能的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由于许多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还在起步阶段,尚不能用语言表达他们的生活感受,所以常常喜欢通过咬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包括高兴和喜欢某人,因此我们要多倾听了解孩子的想法,引导孩子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给孩子增加交往技能,也要多教孩子不要着急,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咬人。
其次,如何阻止孩子咬人?
1
告诉孩子,咬人是不对的。
看到宝宝咬人,不要冲动,要保持冷静。先严厉地告诉宝宝"不许这样做。"再耐心细致地向宝宝表达咬人是不对的,会伤害到别的小朋友,然后领着宝宝一起向被咬的小朋友表示歉意和慰问,最后让宝宝主动承认错误,让两个小朋友重归于好。
2
帮助孩子弥补口腔敏感期需求
首先,建议家长不要过于斥责孩子,可以买一些手指饼干或咀嚼棒来给孩子咬,帮助孩子弥补一下口的敏感期需求。这时家长可以用磨牙棒来缓解孩子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需要。同时应多给予一些纤维较丰富的新鲜蔬菜及水果,如白菜、菠菜、苹果、雪梨等,将这些蔬果切碎成丝或细粒状,也是让孩子有更多的咀嚼机会。
3
传授孩子细节性的交往技巧
孩子的口头语言丰富了,就不会借助肢体语言表情达意了。
早期教育专家唐纳·维特默,在《从咬到拥抱》一书中,也讲到孩子的情绪及社交问题:
第一步:先要让孩子理清双方的情绪,比如别人抢你玩具,你咬了人家,就要让孩子明白你自己很“生气”,而对方很“伤心”;
第二步:再让孩子们提出解决方案,家长可从旁提供建议;
第三步:鼓励孩子自己去修复矛盾关系。达到“从咬到拥抱”的一个和好过程。
4
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
当我们知道孩子即将面对某种恐惧的事情时,提前安抚孩子的恐惧情绪,把孩子搂在怀里,抚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背,告诉孩子:“别怕,妈妈在这。”让孩子在妈妈怀里渐渐平静下来,妈妈的亲亲和抱抱,是抚慰孩子恐惧情绪最好的安定剂。
5
引导孩子对攻击行为的理解和反思
如果我们的孩子已经出现攻击行为,家长一定不能纵容和不闻不问,首先要表明当自己的态度,同时也要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讲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做?
家长可以通过游戏、讲故事、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孩子明白咬人人、推人、抢夺、骂人等行为是不对的,小朋友、老师和家长都不喜欢,让孩子认识到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不受人欢迎,让其发自内心减少攻击行为。
小孩子的一些烦人的行为其实是正常发育的一部分。幼儿好奇心重却又固执,而且意志坚强,探索欲望旺盛。因此,每天你都应该给孩子一些在室内和室室外自由玩耍的机会,让他尝试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新事物。
编辑:李芬
初审:*鸽子
终审:胡晓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