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耳环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文史专栏第一章人生礼仪民俗二
TUhjnbcbe - 2022/5/17 23:57:00
哪专治白癜风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第二节婚嫁礼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嫁乃人生最为重要的大事之一,自古至今极受重视,向有“小登科”之称。民间认为婚媾乃人伦之始,具有合好两姓、上可事宗庙、下可继后世的意义,因而形成了一套繁杂的礼仪制度。婚嫁,俗称“办喜事”“成家”。男子娶亲称“将媳妇”,女子出嫁称“出门子”。新郎俗称“新女婿”,新娘俗称“新媳妇”;新郎家为“将媳妇”“娶媳妇”,新娘家为“打发闺女”“闺女出门子”“发送闺女”。旧时,婚礼通行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zhǐ)”“请期”“亲迎”。现时,民间把六礼的名称变得更为通俗明了,如“提亲”“送柬”“定亲”“送日子”等,整个婚嫁过程大致分提亲、订婚、结婚三个阶段。

提亲

男女到了结婚年龄,就有人来撮合婚姻了,俗称“提亲”“提媒”,中间撮合者为“媒人”“大媒”。20世纪50年代后,为人撮合婚姻称为“介绍对象”,媒人称“介绍人”。从前,男女婚姻,自由恋爱者极少,一般由媒人来往于双方家庭之间,商量缔结婚姻关系,多是家长包办,通媒结亲,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清代至民国年间,男女结婚年龄一般十七八岁至二十一二岁。而十四五岁甚至更早结婚的也并不少见。故一般人家孩子到十三四岁,家长就托媒提亲,也有孩子很小就提“娃娃亲”的。如果男方相中谁家姑娘,就托媒人去提亲。若女方不允,也会婉言谢绝,俗话说“一家女,百家求”,女方可以不允,但不可得罪媒人。若女方同意婚事,男方才能再去女家求婚。

说媒

旧时,媒人有“业余”和“专职”之分。“业余媒人”大多是亲朋好友邻里乡亲,抱着“成人之美”的想法,义务帮男女双方牵线搭桥,并不看重利益所得。这种人说媒实话实说,不遮不盖,只牵线搭桥,成与不成是两家当事人的事,跟媒人没有利害冲突。不过婚事若成,男方会敬奉一份谢礼,或送套衣料,或送个猪头吃,因而做媒之人有“吃猪头”一说。“专职媒人”大多是中老年妇女,被称作“媒婆”,她们把说媒当成了生存乃至发财的职业,为了利益所得,运用各种手段将男女双方婚事促成,婚事的成功率较高,但有的婚姻并不幸福,甚至造成悲剧的发生。由于专职媒人声望不是很好,事主往往要在求婚的最后阶段,另请德高望重的男性当大媒。无论是业余的还是专职的,都起到了说媒的作用,完成了婚姻过程的第一步。

过小帖

过小帖,又称“换庚帖”。男女双方生肖、命及生辰八字不相违者,即可签订婚约,这就叫作“过小帖”,也就是双方初步落实婚姻意图的书面协议,类似现在的“草签”,不能算作正式文本。过小帖,首先,由男家请人用红纸写上求婚之意,并写清男方三代及其生辰八字,所以,又叫“庚帖”或“求婚帖”。女家接到投帖后,要写回帖,即“允帖”或“允婚帖”,亦要写清女方的生辰八字。过去,讲究“男女授受不亲”,因此,帖上不能由当事人具帖,必须以家长的名义具帖。按习俗,“过小帖”后对男家有约束力,男家一般不许悔婚;对女家约束力不大,女家可以进一步打听,如不中意,允许悔婚。“过小帖”虽然属于“草签协议”,但其关系重大。双方可以进行考察,加深了解。

相亲

由媒人撮合并出面,约定个合适的时间、地点,男女双方会面,又称“看对象”,是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的婚俗事项。男女双方如果是自由恋爱的,也需找个媒人,也得过这一关。目的是让双方的亲友看一看,帮助参谋参谋、把把关。同往的亲友,俗称“代眼的”。现在进入互联网时代,男女相亲与以前有所不同,媒人通常不参加,只需将联系电话告诉对方,双方联系确定时间、地点,即可会面相亲。相亲后,男女相互感觉满意,以后就继续交往,俗称“谈恋爱”。

看地方

看地方,又称“看地场”。男女通过交往,感觉对方品行满意后,女方需要了解男方家庭情况,便由媒人陪同实地考察。男方家长则备面条招待,俗称“哈面”。女方留下哈面就表示同意,不哈面则婚事告吹。哈面时,男方家对未来媳妇及媒人的款待极为隆重,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筵席也是倾其所有,尽量丰盛。未来的媳妇参加女宴,女宴一般不喝酒;男宴则极尽劝酒之能事,力争气氛热闹。女方归家时,男方要赠送礼品。

订婚

提亲事项完成之后,接下来是“订婚”,即商议缔结婚姻关系,并通过“柬帖”加以固定和约束,是男女进入实质性婚姻的阶段,也称“定亲”“搿(本地方言读gǎ音)亲”,其程序极其繁琐复杂。订婚一般分送柬、送彩礼、送日子等三个程序。

送柬

订婚时双方要交换定亲文书,俗称“送柬”“下柬”,又称“传启”。送柬是在“过小帖”之后,男女两家均无异议后进行的。柬帖由外函、内函和名签三部分组成。外函红色,形同信封,正面套印金色吉祥图案,如龙、凤、双喜等,故称“龙凤帖”。龙帖供男方使用,印有一双盘龙;凤帖供女方使用,印有一双飞凤。男帖正中写“天作之合”,女帖正中书“文定厥祥”字样。内函与外函等长,书写五行。男方写:敬修赤笺;恭候金诺右启。后页上方写大媒的名字。下端落款。格式为:眷姻晚暨男姻婿;顿首拜。名签写对方姓名,如对方高一辈则写“大德望翁亲家大人阁下”。女方的柬帖同男方一样,只是中间八个字的写法不一样。男方征求意见,由女方答复。女方一般写为:谨遵台命,甫此复奉。也有写:愿效秦晋,永结百年。下面落款同男方格式。柬帖每行的字数求双不求单,若出现单数可将姓氏去掉,只写名字,同时每行字要尽下不尽上,除非为尊重对方另开头起行,一般都要尽下端,排列整齐。柬帖传递,一般差人传启,亲翁之间、翁婿之间均不照面,一般是由媒人和一位懂得礼仪的男性为代表,手捧柬匣,去对方家传启。柬帖放在柬匣内,并附上简单的订婚礼物。男方付给女方的礼物是:银手镯一对、耳环一对、红头绳八尺、银元两枚以上,但不能出现单数。女家收下柬帖后,将自家的柬帖放进柬匣,并回赠男方礼帽一顶、鞋袜各一双、面条坯两叠、毛笔一支、墨一锭,由去人带回。男家设简单宴席招待传启人及亲中长者,并由男家将女家附上的面条坯切成宽面条煮食。送柬之后,定亲之礼告成,双方正式成为姻眷,自此要按亲戚往来,互通庆吊。这种定亲的方式比较繁琐,旧时多行于富家大户之间,百姓则往往简易行事,只要双方互换了庚帖,就视为“下柬”,亲事即可定下。

送彩礼

送彩礼,又称“下礼”“下聘礼”。男女订下终身大事以后,男家要向女家下两次聘礼,俗称“送彩礼”和“送表里”。“送彩礼”与“送表里”的差异在于“送表里”不需征求女家的意见,而“送彩礼”却必须征得女家的同意。如果女家不同意,不接受“彩礼”,那么,男家只能取消这次聘礼,改由“送表里”代替。

送日子

好日子是男女双方最后敲定结婚的日子,又称“次期”。结婚日子由男方选定,谓之“择好日”,或者叫“看好日”“择吉日”。男方家找会择日子的人按照准新郎、准新娘的生辰八字选择结婚的日子,故称“请期”。一般要择两个吉日:一个在上半月,一个在下半月。然后,由女方筛选,俗称“定日子”。人们相信结婚的日子好,婚后的日子就能过得好,所以相当重视吉日的选择。先选月,再选某一天。选月有固定口诀:“正七迎鸡兔、二八虎与猴、三九蛇共猪、四十龙和狗、羊牛五十一、鼠马六十二。”具体该利月中选哪一天,要根据双方的生日,结合拟定结婚的日子,看所属天干地支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生克关系,合则吉、冲则不好。能不能合成婚嫁吉日还要看女方生辰八字能否符合属命、阴阳八卦和九宫方位,亦即皇历上所标的“建满平收、除危定执、成开避破”十二字而定。这十二个字逐月逐日排定,其口诀是:“建满平收黑,除危定执*,成开皆可用,避破不相当。”也就是说这十二个字中,只有四个*道吉日,两个一般的,其他六个皆不可用。如果没有合适的好日,宁肯推迟婚期也不草草办喜事。利月吉日选定之后,送亲迎亲及参加婚礼的杂役、禁忌、生肖和吉神的方位就容易定了。凡在申子辰年举行婚礼的,忌属蛇鸡牛的人参加;凡在亥卯未年举行婚礼的,忌属龙鼠猴的人参加;凡在己酉丑年举行婚礼的,忌属虎马狗的人参加;凡在寅午戌年举行婚礼的,忌属猪羊兔的人参加。其口诀是:“辰子申忌蛇鸡牛,己酉丑忌虎马狗,寅午戌忌猪兔羊,亥卯未忌龙鼠猴。”此外,孕妇不能参加婚礼,更不能担任执事。

办嫁妆

确定了结婚日期,女方家就开始准备嫁妆,即“办嫁妆”。实际上,旧时在闺女十几岁时就开始准备了,一是父母主动操持备办,二是女孩自己有意识积攒。嫁妆的多少决定了姑娘出嫁后在婆家的地位,所以父母尽量多给女儿陪嫁,把嫁妆办得丰厚体面。总的原则是不能少于彩礼。民间的嫁妆以“抬”为单位,四六抬居多,二抬的较少,富户也有十余抬的,所以有“闺女是赔钱货”的说法。境内的陪嫁没有定规,一般随各家的经济条件而定,可多可少。富裕人家女儿出嫁,嫁妆要多一些,有的还是双套。大件家具由男方承担,作为彩礼的一部分。在文登,儿女结婚男女双方家里都要缝制被褥,叫“几铺几盖”,以“两铺两盖”居多,即两床被子两床褥子。缝被子要挑吉日,即“双日子”。缝被子不可拖太长时间,而且要请儿女双全的“全合人”帮忙。用白色布做被里,叫“白头到老”。被子要用红线纫,象征美满姻缘红线牵。纫线不准挽扣、打结,否则新人的日子会疙疙瘩瘩的不顺利。同时,还要在被子的四个角各缝上一枚硬币。

结婚

结婚是整个婚礼中最隆重的部分,又称“亲迎”。此前的一切工作从说媒到择好日、从下彩礼到订婚,这些都是为结婚做准备的。境内结婚方式皆为新郎亲自到新娘家迎娶,即古礼所谓“亲迎”。结婚这天,双方家中贴对联、贴喜字、放鞭炮、请宾朋等,程序极为繁复,大致有“送嫁妆”“走轿”“压床”“迎娶”“迎轿”“拜天地”“合卺(jǐn)”“坐帐”“分喜饼”“闹洞房”“拜祖”“搬二日”“回门”等步骤。

送嫁妆

女方家在结婚前一天上午到男方家送嫁妆。过去,送嫁妆讲究人抬,两人抬一件,即使一把椅子也要两人抬。所以,“送嫁妆”的队伍浩浩荡荡,嫁妆大都是红颜色,十分鲜亮、显眼。由于“送嫁妆”走村串街,招人观看,女方家尽量把嫁妆办得体面,否则脸上无光彩。除抬嫁妆的人以外,女方家一般派一男一女押嫁妆。一般家庭,男方准备家具、床具及床上用品,女方准备卧具及日常用品,多是被褥两铺两盖、一对方长枕、一对耳枕、一组箱柜、一张抽桌、两把椅子或两张板凳及脸盆等梳洗工具。清代《威海卫志》记载,境内自古“俗朴民淳”“允称仁厚”“无索财聘之弊”,故旧时女方配送嫁妆胜过男方婚事筹备的并不罕见,富家大户甚至配送土地、山峦。在女方送嫁妆的同时,男方家要把庭院和洞房打扫干净,并贴上用红纸剪好的窗花和“百子画”。嫁妆到来后,由男方家指挥,将箱柜桌椅安放在预定位置,然后,由娘家押嫁妆的女性和男家不忌讳属相的“全合人”,即上有父母公婆、下有子女、丈夫健在的女性来布置洞房,实际是铺炕。铺炕之前,要开女方送嫁妆的箱子,以便取出被褥。此时,女方来人掏出钥匙打开锁,男方的大伯哥或“全合”的伯、叔,一手持擀面杖,一手拉开箱门,用擀面杖在衣物中搅一搅,赶走路上沾来的晦气和不祥之物。婆婆趁机将用红纸包好的钱塞进箱里,谓之“压箱子”。铺炕时,有的地方讲究说,哪一方的被褥放在上面,将来生活起来就会占上风,所以通常会兼顾考虑。铺好炕,叠好被,还要在褥子下面放上红枣、花生、栗子等,寓意“早生子”“花花生”“顺利生子”,还让小男孩在炕上打滚儿,叫“滚床”,也是早生贵子的意思。送嫁妆时,男方要给抬嫁妆的人赏钱,并留下同来的轿夫一起吃饭。这顿饭吃得比较简单,抬嫁妆的人吃完即去,轿夫则等候新郎去女家迎娶。

走轿

吃过午饭后,新郎打扮得焕然一新,给族中长者行礼,有家庙者需到家庙叩拜列祖列宗,谓之“告庙”。下午两点,新郎乘轿起程,到女家迎娶(旧时讲究新郎在太阳落山以后进新娘家),于吉日吉时返回。离家这一刻,叫“走轿”。

压床

压床又称“压宅子”。新婚的前夜,男方家要请新郎的舅舅(也有的地方由新郎的父亲或者男童)睡在新房(洞房)里。阳长阴消,驱走邪气,第二天好迎接一对新人的到来。

迎娶

迎娶是相对新郎而言;相对新娘而言,则称为“上轿”。迎娶是结婚最热闹、最隆重的一环,也是新郎正式娶回新娘的过程。吉日清晨,男方家要组织人贴对联、贴喜字。所有的门(包括婚宴场所)都贴大红喜联,客房墙上要贴“宾朋满座”,冲街门的墙或树要贴“出门见喜”,洞房墙上贴“抬头见喜”,单喜字要从新房一直贴到村外,以指引花轿到家。女方家则打理食盒,必须要放饺子,因这是用新郎带来的肉包的,有美好的寓意。早饭后,开始给新娘“上头”。“上头”之前,先用男方食盒的酒,隔着筛子喷洒新娘的衣服、被褥等物品,以避凶邪。“上头”实际上就是古代称之的“行加笄礼”,只不过与婚礼一起举行罢了。笄是女人盘头时使用的簪子,加笄就是给出嫁的姑娘盘头,俗称“上头”,也就是把当姑娘时的发辫扯散,重新梳理,挽成发髻,俗称“鸭蛋纂”,纂上加网,插上簪和钗,戴好冠饰,换上婚装。所有这一些,都由父母、子女或夫妇双全的女傧相帮助完成。接着,新娘和新郎交换信物,一般是新手绢,象征着“纯洁锦绣、涓涓流长”之意。信物交换后,新郎走出大门端坐在雅轿里,新娘由哥哥从里屋抱进轿内,再将陪送的脸盆放进轿里后起程。新娘离开闺房之时,叫“上轿”。新娘上轿后只能看前方,不得回头看,寓意“婚姻长久,不走回头路”。新娘的母亲不出来送女儿,这时要坐在炕上为女儿祈福。新娘的伯伯、叔叔或者哥哥陪同新郎、新娘同往,叫“送客的”。送客的人要选儿女双全、身体健康、运佳势达的人,这样才能给一对新人送去好运。新郎如果在路上遇到熟人,只能点头致意,不得说话。

迎轿

此时,男方家喜联盈门、喜字满街、鞭炮高挂。亲朋好友站在大门口恭候,做好了迎接新娘的准备。新郎新娘一行按吉时到达,落轿后,公公挑起轿帘,司仪将轿中的喜被或红毡铺在轿下,一人将蒸糕放到轿顶,新娘在女傧相的搀扶下,象征性地“顶”着蒸糕下轿。下轿要跨火盆,火盆里燃烧着拖拖(耕地后用于拖着平整土地的草把把),叫“烤拖拖”,然后踏上红毡毯,寓意“烤性”,即烤磨新娘的性情,使其变得温顺无暴。新郎新娘跨过在街门和家门门槛处放的马鞍子,俗称“过安”,寓意“马上来,鞍上去,将来家大业大”。现在这一习俗已经不存在,多是迎轿的人向新郎新娘口中各放一块糖,含而不吃,等进入洞房后,把糖包起来,放在床铺下,寓意甜蜜悠长。

拜天地

拜天地,即拜堂成亲。新郎新娘到达拜天地供桌旁,隆重的“拜天地”仪式开始。供桌坐北面南,桌面左右两侧各摆五个大喜饽饽,正中摆猪头、公鸡、鲤鱼、豆腐、苹果五样贡品,前中央摆香炉、烛台和三个酒盅,后中央摆两个茶碗、两双筷子。首先由喜主点燃两支红蜡烛、烧三路香三打纸、浇奠水酒三杯,行跪拜礼三叩首。然后,婆婆燃香,交给儿媳,儿媳行礼上香,这叫“香火传递”。也有的在婚礼上为新郎打开“长命锁”,意为新郎从此长大成人。之后,由司礼或证婚人引导新郎新娘行拜堂大礼,其程序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拜堂大礼完成后,新郎用红绸牵引着新娘进入洞房。

合卺

两位新人入洞房后,同饮一杯酒,吃合卺饭,也就是现在的喝交杯酒,谓之“合卺”,俗称“吃义和盅”。吃饭的筷子必须用新郎从女方家带回的那两双。合卺饭是老板鱼一盘,谓之“相伴到老”;豆腐一盘,谓之“富福有余”;蜊子一盘,谓之“早生贵子”;陪菜一盘,黏糕一盘,谓之“日子过得步步高”;点心莲子一盘,谓之“子孙满堂”;宽幅面汤两碗,谓之“财宝川流不息滚滚来”。吃完合卺饭后,新郎告退,吃合卺饭用过的筷子由傧相交给新郎的兄长收好,将新娘的盖头扔在正屋房顶上。等到成婚第三天将盖头取下,和筷子卷在一起,将来盖新房时挂在脊椽上为房神定位。

坐帐

坐帐,又称“坐床”。吃过合卺饭后,新娘要端坐在洞房的炕上,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直熬到夜半闹洞房结束,称为“坐帐”,又叫“坐三日”。为了能过坐帐这一关,新娘往往提前七天少吃少喝,俗称“饿轿”。

分喜饼

境内结婚办喜事,有向亲朋好友分媳妇饼的习俗,也称之为“分喜饼”。新娘提前在娘家烙好,随嫁妆带来(也有男女两家都烙媳妇饼),由男方一包一包分好。宾朋喝完喜酒散席时,一人一份随手带走,回家和家人分享品尝。街坊四邻前来瞧热闹,看新娘,可主动向喜主讨媳妇饼吃,有讨吉利的说法。人们讨得了媳妇饼可以当场分吃,俗称“尝媳妇饼”,人们边看热闹,边“尝”媳妇饼,从饼的大小、形状、颜色及味道上,心中暗暗揣度新娘的脾气、家境,据说可以看出未来小两口的婚姻前程等。

闹洞房

在境内称“看媳妇”。从古到今的传统是谁家娶了新媳妇,全村男女老幼都来看,这样主人才高兴。若是新媳妇娶进门没人来看,喜主会挨家挨户去请,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拜祖

婚后第三天早晨,新娘结束坐帐,先给公婆及长辈叩头请安。请安后,婆婆交给她一把掏灰耙让其掏灰三次,婆婆在旁边说赞语:“一掏金,二掏银,三掏骡马成群。”女傧相伴新郎、新娘到宗祠叩祭拜祖,然后往族中长者家中叩拜,此即“拜祖”。

搬二日

拜完祖,新郎新娘被请去叔、伯或分居的哥嫂家吃早饭(有些地方到邻居家吃饭),叫“搬二日”(有些地方叫“搬三日”),境内北部等地叫“搬媳妇”。

回门

结婚回门,又称“归宁”“站九”。境内西南等地则是第四日回娘家,谓之“瞻四喜”。一般指女子出嫁后首次回娘家探亲,新婚夫妇在新婚第三天后回岳父母家,故称“双回门”。对于新娘来说,则是初为人妇后首次回到自己的娘家,有的又称“走头趟”。此为婚事的一项仪式,表达出嫁的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女婿感谢岳父母、新婚夫妇恩爱和美等意义。回门前把礼品备齐,买新娘家老人喜欢的礼品,礼品一般有四件:饽饽、鱼、肉、点心等。新郎新娘应精心修饰、打扮,保持漂亮、俊美的形象。回到娘家,新郎新娘首先要问候老人。这时,新郎就改口称岳父岳母为爹妈,对待亲友和邻居彬彬有礼。就餐时,新娘要陪着新郎向父母、亲友和邻里一一敬酒,并感谢大家对自己新婚的祝福。在“双回门”后,一般不准在岳父母家过宿,必须当日返回新郎家,因为旧时有新婚一个月内不空房的风俗。而南部沿海则有在娘家住一宿的习俗,第二天吃完早饭才回婆家。回门回来后,要将从娘家带回的莲子、饼、包子、面耳朵等,分送邻舍亲友,谓之“分包袱”,俗称“分小饼”。受礼者不能让包袱空着,要用钱、鸡蛋或小麦来压包袱。同时,新娘要向长辈赠送鞋帽、衣物,俗称“散针线”,让长辈品评其巧拙,长辈要有回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史专栏第一章人生礼仪民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