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耳环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走进菲氏叶猴栖息地顺应自然守护绿色家园
TUhjnbcbe - 2022/8/11 18:29:00
白癜风治疗 https://m-mip.39.net/czk/mipso_7375991.html

“看,那就是(菲氏叶猴)!”顺着护林员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距离视线20米左右的茂密树叶动了几下。可猴子究竟在哪,记者瞪大眼睛硬是没看到。“又动了!”护林员说。记者还是没看到。反复数次,记者失去耐性,放弃了,转身找一名护林员聊起来。

菲氏叶猴。郑山河摄

这里地处云南省德宏州芒市轩岗乡芹菜塘村委会水井村民小组附近的山林里,常年有一群数量多只的菲氏叶猴活动。因猴王尾巴断了一截,村民们把这群猴子叫“断尾巴猴群”。

“滇西秘境——云南德宏生物多样性”全媒体主题采访行记者团一行日前来到这里,近距离邂逅这群呆萌可爱的精灵。

在整个芒市,菲氏叶猴共计5群只左右,是目前国内在单一地区发现的最大菲氏叶猴种群。

对“最大”这一“名号”,当地*委*府和民众这几年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小心守护着;依托这一“名号”,一条生态保护与增收致富双赢的路子也在当地越走越宽。

菲氏叶猴。郑山河摄

“老熟人”慢慢少了

菲氏叶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2岁的*七邦前几年才知道,但并不妨碍他对菲氏叶猴的认知。

*七邦就是前面记者转身找的护林员。

记忆拉长到*七邦小时候。“那时,‘灰猴’常在林子里见到,在树枝间窜来窜去的,偶尔会到房子附近,不过不会进家,不会破坏庄稼。”他回忆说。

从*七邦描述中,记者对菲氏叶猴有了大体认知:不是很高大,体长六七十公分;四肢细长;幼猴全身呈金*色,慢慢长大后变成银灰色,这也是为何*七邦把菲氏叶猴叫‘灰猴’的原因;以叶子为主要食物,果实和花也会吃一些。

在*七邦印象里,因人和猴经常相遇,猴子不怎么怕人,双方就像“老熟人”一样,互相了解,和谐共处。

菲氏叶猴。郑彬摄

村民们还把猴子经常出没的地方,起了和猴子相关的名字——大猴子坪、灰猴箐。

可到*七邦20岁左右时,大猴子坪、灰猴箐的猴子越来越少,很不容易看到了。

归结原因,“村民们为了生活砍树卖炭,‘灰猴’的生活环境被破坏了。”*七邦说:“人进猴退嘛!”

确实,对于主要生活在热带雨林及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的菲氏叶猴来说,生性喜好树栖群居,善攀缘跳跃,在树木间活动。树被砍了,自然没法生存。

村民们意识的局限性很快被纠正。近些年,*委*府大力宣传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还引导村民把不准乱砍滥伐、偷砍盗伐、偷猎盗猎等内容写入村规民约,简明通俗规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做了怎么办,让村民们看得懂、记得住,打心里愿意遵守执行。

菲氏叶猴。郑山河摄

慢慢地,村民们不再砍树,山林重新绿起来,猴子回来了。

可村民要生存,咋办?*委*府扶持林下产业,引导村民们种植石斛、*精等中药材,在绿水青山间闯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路。

“收入比卖炭高!”*七邦说,自家种了4亩石斛,亩产公斤左右,这几年行情不错,每亩收入1万多,4亩就是五六万元。

“多亏*委*府及时纠正,不然我们就是历史的罪人!”*七邦说。

菲氏叶猴。郑山河摄

“老熟人”带来新收入

猴子回来了,也给村民们带来了好运。

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村民们向当地的生态摄影师郑山河提起,山林里常有猴群出没。郑山河查阅了许多资料,初步判定村民口中的猴子是某种叶猴。

年1月,郑山河进山寻猴,突然,幽暗的深涧里传来树枝折断的声音,一道速度极快的灰影从他头顶闪过。“是猴子!”他既紧张又兴奋,清楚地听到心脏“怦怦怦”的跳动声。

郑山河记录下了这一瞬间,回过神来,他打开相机放大照片,确定这群猴子就是菲氏叶猴。后来经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调查证明,这群菲氏叶猴是迄今为止我国单一区域内发现的最大菲氏叶猴种群。

*七邦这才知道,原来村民们的“老熟人”学名叫菲氏叶猴。

一传十,十传百,慢慢地,原本默默无闻的水井村受到前所未有地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进菲氏叶猴栖息地顺应自然守护绿色家园